去年年底,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跌至123 点(见图1),这项指标甚至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126点的历史低位。至于去年全球新船成交量,也着实堪称惨淡——全年成交船舶仅539艘、2741.8万DWT,成交载重吨同比大幅下滑75.7%,创下近20年来的最低值。去年,中韩日三大造船国新接订单分别为1617万DWT、584万DWT和410万DWT,同比分别下降51%、89%和83%;手持订单量分别为9594.7万DWT、5028万DWT和5919.2万DWT。另外,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手持订单量同比下降26.3%,单从手持订单量一项来看,韩国三大造船企业陷入危机后,日本造船业已经迫近甚至占据世界“老二”的位置。


中国造船业近两年经历重大变局,这点也不难从相关上市企业的业绩中看出(见表1)。

中国船舶(600150.SH)在账面上看来,2016年熬过了最苦涩的一段日子。去年,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214.57亿元,同比大减22.72%,利润层面更是迎来巨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6.07亿元,同比“断崖式”下降4314.78%。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船舶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为-16.65亿元,这部分营收归负主要原因为其2艘自升式钻井平台(船型 船厂 买卖)及4艘PSV的合同终止——故将以前年度确认的收入19.71亿元、成本19.64亿元于本年度冲回;另一方面,由于海工市况欠佳,导致成交量和最终能交付的平台量都成问题,这也就造成目前手持钻井平台按原合同价交付的难度增加,从而影响了钻井平台的合同预计总收入。南船系近年在海工市场上可以说是跌了一些跟头,然而目前看来情况似乎不会更差。最后要说的是,中国船舶去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7.83%,同比增长9.46%,在表1中所列的三家上市企业中是最高的。
同属南船系的中船防务(股票)(600685.SH)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33.50亿元,同比下降8.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1亿元,同比下降27.56%。在“同比双降”的背后,年内接单总额达22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为企业的中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供应端:困境依旧
在船舶制造业供应端,选取中船科技(600072.SH)和亚星锚链(产品库 求购 供应)(601890.SH)进行分析(见表2)。

全球最大锚链生产企业亚星锚链(股票)又是一家在去年遭遇“同比双降”的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大降31.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下降69.56%。2015年度亚星锚链收到国联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理财金额本息2.85亿元,冲减以前年度因该事项计提的坏账准备8357.48万元,而2016年度无此项收入,导致净利同比大幅下降。
从上述5家上市企业的年报分析中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整体性的困局,然而“不困则难改”,转型正在为企业注入新活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不妨在诸如“‘南北船’合并”的话题之外更关注一些产业的结构性调整——类似的手段会比盲目地、乱上加乱的合并来得更实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