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中集“蓝鲸1号”:试采可燃冰的海上堡垒

   2017-07-24 船海装备网9850
核心提示:  举世瞩目的我国首次南海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7月9日第一口试采井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后,正式实施关井作业。自5月10日试气
 中集“蓝鲸1号”:试采可燃冰的海上堡垒
  举世瞩目的我国首次南海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7月9日第一口试采井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后,正式实施关井作业。自5月10日试气点火以来,该试采井已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然而鲜有人知,可燃冰试采到第33天的时候,由于突如其来的台风造访,试采差一点嘎然而止。
“如果我们不是在全球最先进的中集‘蓝鲸1号’平台上,如果换成其它弱一点的平台
  不期而遇的12级台风
  “如果我们不是在全球最先进的中集‘蓝鲸1号’平台上,如果换成其它弱一点的平台,或是钻采船,当天凌晨可能就‘解脱’了,第一次可燃冰试采就宣告结束了。”中石油可燃冰试采项目经理王友华回想起当天突然造访的台风还心有余悸。他所说的“解脱”就是平台与试采井切断连接,意味着第一次试采终止。
  气象预报,今年第2号强热带风暴“苗柏”要造访我国首次南海可燃冰试采海域,中心风力预计为8——9级,这让大家稍微宽心了一些,这样的海况试采工作可以继续。然而6月12日凌晨3点“苗柏”到来之际,王友华感觉就不对劲,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排水量70000吨的中集“蓝鲸1号”钻井平台摇晃程度不是8、9级大风的感觉,“苗柏”突然增至12级!中集“蓝鲸1号””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王友华介绍说,中集“蓝鲸1号”今年2月交付使用,可燃冰试采是她第一次执行钻井任务,在这茫茫大海上与突如其来的台风遭遇,谁也帮不了她,她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平稳度过。参试人员紧盯平台各项数据,王友华说,一旦出现异常,平台必须紧急“解脱”,可燃冰试采只能终止。
  监测的数据庞大且非常复杂,半潜式钻井平台“中集“蓝鲸1号”在大自然面前就是惊涛骇浪中的一片树叶,但这片“树叶”在12级台风中还在正常作业,可燃冰试采正常继续。 在王友华介绍说,对于中集“蓝鲸1号”最重要的监控数据有两项,一是立管倾斜度,当平台立管倾斜度超过2度,平台必须“解脱”;另一是位移,当这巨大的平台位移超过22米,也必须“解脱”。此时中集“蓝鲸1号”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台风给中集“蓝鲸1号”一个巨大的力,产生巨大的摇晃和巨大的位移,动力定位系统计算机即刻运算得出顶风顶流反作用力参数,并将其以最佳方案分配到平台自带的8个螺旋桨上,8个螺旋桨传出反作用力抵消台风的力,就这样中集“蓝鲸1号”在12级台风中、在惊涛骇浪中,以这种方式始终保持较平稳的“动平衡”,摇摆度一直小于两度,最大位移仅11米。
  凌晨6点,“苗柏”走了,中集“蓝鲸1号”仍然钉在工作海域, 可燃冰试采一秒也没有停顿。
国之重器中集“蓝鲸1号”
  国之重器中集“蓝鲸1号”
  我国在南海实施海域可燃冰的产业化开发,是一次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决策。在首次可燃冰试采作业,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充分表明“中国造”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其中必须点赞的是试采作业最重要的“大国重器”——由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新研制成功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中集“蓝鲸1号”。
  除了在12级台风中起了关键作用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外,中集“蓝鲸1号”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个MCC报验点,电缆拉放长度达120万米,20000多个探测器遍布平台各系统,可智能监测管理各种危险源,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中集“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闭环动力系统,王友华介绍说,双钻塔让他得心应手,在作业时,他经常是这边开钻,那边就下套管;套管还在下,那边就安装防喷器了,非常有效率。
  可燃冰试采作业当初选定中集“蓝鲸1号”时,很多人认为如此国之重器用于实验性开采,是“高射炮打蚊子”,但结果表明,正是由于中集“蓝鲸1号”的卓越性能,才安全托举我国可燃冰连续试采60天,中集“蓝鲸1号”作为可燃冰试钻的载体与最核心的装备,领跑世界可燃冰开采技术发展。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发布会上也同时指出:中集“蓝鲸1号”在本次实现的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我国在海域可燃冰开发上领跑全球。
中集“蓝鲸1号”托举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
  国之重器需要“政策托举”
  中集“蓝鲸1号”托举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国之重器初露锋芒。像中集“蓝鲸1号”这样的一系列高端海工装备,已经成为保障国家战略能源供应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近十年来中国海工制造快速发展,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已经逐步超越过去的领跑者--新加坡和韩国。作为第一梯队海工企业,过去十年间中集来福士先后交付了8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0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其它各类的海工装备共计36座。目前中集来福士在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全球市场份额从零到27%,在建深水平台数量世界第一。除中集来福士之外,大船重工,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上海外高桥,振华重工等这些中国骨干海工企业,持续交付了大量高规格海工装备,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海工竞争力。
  但是,中国海工制造在崭露头角之际,却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国际金融危机还未过去,油价又陷入低迷,全球海工订单需求连年下降,2012年-2016年的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量呈断崖式下跌,成交金额由2012年的706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53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外客户纷纷弃单以求自保,中国海工制造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我国海工骨干企业均受制于高库存压力,难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及进行后续市场开拓,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而大量中小海工企业处境更为艰难。
  一方面,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海洋工程装备这样的战略性产业来支撑未来;另一方面,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在艰难的爬坡过坎,海工工程装备企业依靠自身努力已经步履蹒跚。过了这个难关,海工工程装备产业将实现向中国的区位转移,否则中国海工过去十年的积累将付之东流。在这个关键节点,我们一方面要清晰定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我们的财税金融政策需要以组合拳去帮助这一战略产业“去库存”、“渡难关”。相信以中国的实力和各方面的智慧,我们能看到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能渡过这次难关,实现新的战略“卡位”,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践行中国制造“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
 
标签: 蓝鲸1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