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船配业陷竞争怪圈 “最低价竞标”伤了谁?

   2017-08-02 船舶报船海装备网4240
核心提示:  一套船用抛锚系泊设备,中标价居然比制造成本还低20%。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让不少船用设备供应商无奈的竞标现实。  日前
  一套船用抛锚系泊设备,中标价居然比制造成本还低20%。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让不少船用设备供应商无奈的竞标现实。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船配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设备供应商在参与项目竞标时正陷入低价竞争漩涡,不少设备供应商以期通过“最低价中标”获取新订单。同时,不少船企和船东对设备的采购、招标陷入“最低价中标”的怪圈,原本产品质量过硬且信誉口碑较高的正规设备厂家却屡次在竞标过程中被以次充好、规模不济的中小型企业打败出局。此外,受原材料价格一路疯涨、船企采购成本大幅削减等因素影响,不少设备供应商面临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夹击”。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最低价中标”在最初阶段可逞一时之快,但是,随着项目进入产品生产、船级社检验阶段等运营环节,需经历重重关卡,以最低价中标的项目引发的建造返工、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将逐步暴露。最终,在这场“最低价竞标”的价格战中,设备供应商们与船企将陷入“鹬蚌”相争而“渔翁”不得利的尴尬处境。对此,一些船配企业负责人呼吁,设备供应商参与竞标要保留价格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低于产品成本价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拖垮整个行业,而应当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最低价竞标”为何死灰复燃?
  “价格战”惯性?争取融资?反腐旗号?
  尽管“最低价竞标”成为业界共同诟病的问题,但是“最低价中标”的项目却不断出现。前几年,在船用设备中低端领域,一旦出现新订单,国内船配企业就会大打价格战以抢夺新订单。但是,近年来,随着一批中小型设备供应商被市场洗牌出局,“最低价竞标”现象逐渐在中高端技术产品领域出现。
  “很多船企招标的原材料价格为5000元/吨,可项目中标价格居然只有3000~4000元/吨。最终,造假的胜利,做优的出局。这样的结果让很多正规企业根本没办法接受。”江苏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在参与一家船企2艘船的设备项目竞标中,同行以低于原材料1000元/吨的价格胜出,拿到了该项目。但是,在后期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售价和成本严重倒挂,根本没办法交付货物,船企无奈之下又重新招标找正规厂家去收拾“残局”,最终,该船企为此多花了五十多万元。
  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船企在下次的招标过程中应深刻反思,从价格、质量、企业资质、诚信等多方考虑,规避这种风险。但是,不少设备商反映,在下一次的项目竞标中,不少招标方企业依旧会选择“最低价中标”。究其原因,首先,不少船企在招标过程中存在一种“价格战”的心理,也是其变相施压促使设备供应商降低报价的一种手段。在参与竞标的企业中,以质次价低者的报价进一步压低质优者的报价,从而迫使质优者以更低价格报价,一旦质量过硬的规模厂家中标,船企也变相向产业链下游转嫁了成本。但如果质优者无法接受过低的价格,而招标方又过于强调成本而忽视质量,就会导致招标的天平倾向于价格。
  其次,获得银行融资支持也成为“低价竞标”的一大诱因。自去年以来,尽管一批中小型船配企业相继破产、倒闭,但市场上还存在一批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但尚未倒闭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往往通过获得低价订单来营造企业订单不缺、有序生产的氛围,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这也是其参与低价竞标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旦“最低价中标”者在后期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对其无疑是雪上加霜,亏损订单会加速其衰败,中标合同也无法完成,最终造成两败俱伤。
  除此之外,不少船企在设备项目招标中以“反腐”的名义,设定“最低价中标”的价格门槛,一旦打破最低价中标,便认为其中存在“猫腻”,这也让不少设备供应商陷入“最低价中标”的怪圈。
  对此,业内相关人士指出,“最低价中标”往往以牺牲质量来获得项目竞标资格,从设备集成商到材料供应商,企业的压力都非常大。当前,船配企业参与投标被压价的现象异常严重,由于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希望在不亏本的基础上有钱赚,上下游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挖掘“价格低廉、质量过得去”的产品来投标。
  “最低价中标”伤了谁?
  恶劣风气下谁能独善其身?
  “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参与‘最低价中标’,但是市场环境一旦被扰乱,这种现象就会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恶性传导。不压价,中不了标;中了标,产品质量就会下降。”江苏一家船机企业负责人坦言,“最低价中标”助长以次充好的恶劣风气,导致产品建造质量下降,售后服务需求大增,给企业品牌和信誉抹黑。
  同时,“最低价中标”还将影响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对于创新型企业极为不利。一些船用设备,特别是主机、通信导航等高附加值船用设备,从项目立项,到研发、生产、上船试验等环节,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探索和积累。一些重研发、善创新的设备厂家每年均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高薪聘请科研人员,产品的定价和质量自然较高。而“最低价中标”很少考虑投标企业的产品质量,更不会去考虑其技术水平、产品的品质和企业运营如何。为此,“最低价中标”的“价格战”策略挤压的不仅是企业效益,也是持续创新的投入空间。如果以“最低价中标”参与投标,产品质优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最低价中标’行为极易引发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为产品埋下安全隐患。”南京一家生产船用锚铰机的企业负责人指出,“低价竞标”的中标价已经严重低于成本,但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企业参与低价中标的目的也是为接单赚钱,要实现盈利就只能通过偷工减料或者在建造环节使产品质量“缩水”。
  不过,也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相比国内“最低价中标”的现象,国外一些船企、船东在招标过程中显得更加理性。“竞标一些国外或外资企业的项目的过程中,招标方会对产品原材料配比、产品结构等提出严格的要求,甚至根据企业的设计图进行议价,选择优质优价的企业。而当前国内这样的招标模式却很少。”江苏靖江一家设备厂家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参与竞标的国内外市场中,国内招标方对低价格的过分强调与日本等国外市场对质量的注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呼吁国内市场也可以在招标过程中多方考量投标企业的资质信誉和产品质量。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最低价中标”的现象使设备供应商陷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中,一旦这种 “最低价中标”模式在行业蔓延,不仅不利于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于促进船配业转型升级、实现造船强国梦也将构成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鼓励船配企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创新之路,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最低价中标”的怪圈,还船配市场一个理性、规范、干净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氛围。不少企业负责人建议,一方面,设备供应商要自律、遵守行业道德,在参与竞标过程中不盲目跟风、恶意杀价;另一方面,船企在招标过程中,应严把市场准入关,健全市场出清机制。对发生过严重质量、安全事故和严重投标失信、履约失信、行贿受贿行为的设备供应商,以及违法违规的检测机构和人员实行“黑名单”制度,限制其进入招标、投标市场。与此同时,行业相关主管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招标过程中的追责机制,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对招标方责任人进行追责。 
 
标签: 船配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