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台下水,代代相传的造船技艺
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年代,采用船台下水是造船企业首选的一种造船技艺,靠造船师傅代代传承。
一艘大船重达数千上万吨,造船师傅们要在无需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让这样的庞然大物自己“坐滑梯”,平安滑入水中,考验的正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
据广船国际下水经验丰富的师傅介绍,通常一座倾斜纵向船台由三个部分组成:水下部分由钢结构支撑,水上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船台之上布置有延伸至水中的笔直滑道。滑道上装有滑板,形如铁轨,可自由纵向滑动,其余位置整齐排放钢木结构的船墩。
布墩 → 淋油 → 上滑板 → 拆墩 → 坐墩 → 下水
在船台下水前,靠数百个船墩同时托举起整船重量,工人师傅将加热后的滑油均匀浇淋在滑道上,再将滑板安装到润滑后的滑道上,利用缆绳及复杂的联动装置将滑板牵引固定住,限制其自由滑动,然后降下“千斤顶”,让船只“坐”在滑道上。下水时,要有序拆除船下的船墩,松开滑板“刹车”,船舶便滑入水中。
74岁高龄的广船国际前副总经理陈妙根是最了解这个船台的人,他介绍道:“一个船厂船台下水的技术过不过硬,就看船台上滑道的光滑程度,就看淋油均不均匀、平不平整。”
下水前有一项关键性的工作,那就是“观天象”。船舶利用自身重力滑入水中,在入水一刻仍保有一定的速度和加速度,这就对江水的水深有严格要求。在下水前,负责船下水的师傅会对照潮汐表,找到一个时段,这时江水处于涨潮的状态,深度能够满足船舶吃水要求,同时天气良好,船舶状态也可满足要求,才能够进行下水作业。
造船师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船台滑道进行保养维护,观察滑道的磨损程度,更换损耗的零部件。滑油是减小滑道与滑板间摩擦力的重要介质,滑道所用的滑油采用特殊的秘方配制而成,需要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空气湿度、气温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配方,光是滑油的配方工艺文件,就有厚厚的一本书那么多。为保证船舶下水顺畅,下水之前都要将配好的滑油送实验室进行承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调整配方。
在船台下水前夕,滑油制成后,就要将其淋涂于滑道之上,这个过程也十分考验工人师傅的手艺。据广船国际党委副书记,原总工程师麦荣枝介绍,滑油中最主要的承重成分是蜡,工人师傅们将油蜡烧热融化成液体,利用水瓢及水壶将滑油均匀浇淋在滑道上,整个滑道上蜡层的厚度都必须均匀统一,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承重能力,否则阻力增加,下水将出现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师傅们必须保证手不抖,控制滑油浇淋的流速、随时调整位置、倾斜程度,十几年的老师傅往往一个来回就可以淋出光滑均匀的滑道,手上功夫了得。
江水涨潮、滑道规整、淋油师傅手艺过关、船舶状态良好,只有满足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一艘船舶才可能从船台上安全、顺利地滑入水中。
扬帆启航,船台下水将成历史记忆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船台,是1974年在广州发掘的3个秦汉时期的斜船台。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采用上滑板、坐墩、拆边墩的方式进行帆船下水作业,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历史发展,虽然船台下水的工艺水平不断在提升,工具材料的性质也不断增强,但船台下水的工艺流程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直到近代,出现了以移船小车等接驳工具为载体的水平船台下水方式。
秦汉造船工场,造船技术的化石
据麦荣枝介绍,船台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三种,分别为纵滑式斜船台,侧滑式斜船台及平移式水平船台。目前,广船国际荔湾厂区的三座船台均为纵滑式斜船台,斜船台具有一定倾斜角度,荔湾厂区所处珠江航道航道狭窄,水深较浅,斜船台无法用于6万吨以上的船舶下水,也无法再进一步扩建船台,大大限制了建造船舶的规模和效率,这也是广船国际产能转移搬迁的原因之一。而位于广船国际南沙厂区的造船生产平台线,即为平移式水平船台。
广船国际南沙厂区造船生产平台线,即为平移式水平船台
过去的船台下水,往往需要依赖“老师傅”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满足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顺利完成,随着科技发展,船舶建造正逐渐由经验建造向科学建造转变。造船生产平台线,可进行大型环形总段的总组,且不受位置限制,可利用移船小车实现分段、总段,甚至整船的纵向、横向、竖向的三维移动,使用计算机系统统一控制,移动匀速且稳定,可以实现“蚂蚁搬大象”,是下水技术的一次革新。
麦荣枝还说道:“各种下水的方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好坏,只要是适合于场地环境的下水方式,就都是好的。南沙厂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能够突破荔湾厂区的各种限制,无疑将是广船国际发展的一个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