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的发展已经起步。作为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已于3月下水。”在第五届中国渔业船舶装备技术及设备采购峰会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四研究所研究员王硕丰表示。
今年年初以来,渔业资源调查船建造领域捷报频传。业界人士认为,渔业资源调查船的建造是关系渔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渔业科研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我国渔业资源调查船体系的建设正步入“快车道”。
现状:新船接连交付
在2017年以前,我国渔业资源调查船不仅数量较少,吨位也普遍不大。1984年到达青岛港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是由挪威政府建造并赠送给中国政府的,目前仍在使用中。2008年6月,南海区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南锋”号开工建造,2009年11月建造完成,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渔业资源调查船。
现在,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自今年5月以来,“浙渔科2”号、“东进1”号、“东进2”号、“黄海11”号等一批现代化的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相继交付。此外,还有多艘同型船正在建造中。这些新船将主要承担我国近海及长江口渔业科学综合调查任务。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的主力将是30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今年3月3日,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在天津下水。该船于2015年10月开工建造,交付后将作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台,为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调查科考项目提供服务。
8月2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建设项目工作协调会召开。2艘船的建造合同已于2016年12月签订,目前,监理招标、船厂设备订货、船舶检验、甲供设备及联合招标采购等工作进展顺利。
目标:实现资源调查全覆盖
“渔业资源调查船热”的形成实属必然。当前,我国渔业发展受到更多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过度捕捞长期存在,渔业发展空间受限;水产品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趋复杂,公海渔业开发利用门槛不断抬高。为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急需大力建造渔业资源调查船。
2016年12月,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将“渔业资源调查船需求满足率有效提高”作为其中的一个建设目标,提出统筹建造渔业资源调查船,提升渔业资源调查能力,实现对我国及世界重要海域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环境、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全覆盖。
《规划》要求根据不同海区和水域资源调查需要,建造极地、公海、近海和内陆各型渔业资源调查船共计35艘,包括5000吨级、3000吨级、300吨级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100吨级、50吨级内陆渔业资源调查船等5类渔业资源调查船。
在船型功能方面,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需具备海洋渔业资源、水文、物理、化学、声学、遥感等综合要素的立体实时同步探测、分析和处理能力。内陆渔业资源调查船应满足渔业资源调查、试捕和渔业环境调查监测工作,以及鱼类生物学、生态学、水文水环境和资源量评估研究要求。
责任:全力提供装备支撑
国家和地方为实施渔业资源调查船建造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相关批复显示,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总投资4.9亿元,全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艘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单船的招标控制价格也近2000万元。
我国对发展渔业资源调查船的重视,对船企来说,意味着机遇,同时,由于该型船设计和建造难度大,对船企来说也意味着挑战。业界人士表示,渔业资源调查船对船舶的振动和噪声要求很高;船上有大量科考仪器,且服役期内还可能加装科考设备,因此对船舶设计有特殊要求;在调查取样过程中,船舶必须操纵灵活;最重要的是,这种船舶还需配备先进的渔业捕捞设备,支持多种渔业作业方式。
据了解,相关船企在渔业资源调查船建造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在已交付的项目中,设计和建造单位坚持质量第一,并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解决了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高质量的工作赢得了船东方的赞誉。作为2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的建造单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该项建造任务,将以军品标准打造精品船舶,向客户交出满意答卷。业界人士建议,未来,我国还应加快推进其他渔业资源调查船的建造和对极地渔业科考船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