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11月初,全球集装箱订单量为368艘、280万TEU,较2008年7月的峰值下降58%。今年的订单规模持续下滑,直至10月份达到260万TEU,为2003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集装箱新船订单占现有船队的比例也持续下降,9月的这一比例甚至低于13%,创下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从Alphaliner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11月1日,全球集装箱新船订单占现有船队的比例为13.2%,其中1.8万TEU以上型船占现有船队比例则高达101.6%。
船厂: 韩国下滑, 中国上升
克拉克森认为,韩国船厂新船订单规模的下滑是全球水平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传统上,韩国船厂能够获得大部分集装箱新船订单,2008—2016年其集装箱新船订单占全球订单量的49%,其中8000TEU以上型新船订单则占据56%。随着近期集装箱新船订单放缓,特别是8000TEU以上型船,截至11月初,韩国船厂手持集装箱新船订单已经减至60万TEU,自2015年10月以来下降31%。
虽然此次调整主要是受到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减少的推动,但对中国船厂在8000TEU以上型新船订单的竞争中产生了影响。到目前为止,中国船厂在2017年的集装箱新船订单量中占据36%(2008年仅为18%)。此外,中国船厂仍然主导着3000TEU以下型新船合同,其订单份额从2008年的54%增至2017年的72%。
船东: 有人收购, 有人订造
9月19日,达飞轮船建造9艘2.2万TEU型船订单终于落定。当天,达飞轮船与中船集团在马赛签署造船合同。同日,地中海航运确认在大宇造船订造11艘2.2万TEU型船。
从班轮公司当前手持订单来分析,1.8万TEU以上型船占据绝大比例。而由于港口设施、水深以及航道条件的限制,目前,1.8万TEU以上型船全部投放于亚欧航线。显然,主要班轮公司都将亚欧航线之争的取胜利器归结于成本。
当然,有人选择造船,有人则选择收购来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面对两家班轮巨头的造船行动,马士基航运和赫伯罗特明确表示近期不打算订造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