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高度重视,我国船舶行业军民融合实现了快速发展,军民融合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深。不过,目前来看,军民融合的制度、规范等建设方面还有一些空白,“军转民”、“民参军”方面还存在一些壁垒。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中船重工第七一九所党委委员张锦岚表示,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要想实现深度融合,必须打破军民产业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完善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向实处。
军民融合船舶基地建设不断进步、各型军民融合先进装备不断投入使用……近年来,我国船舶行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在民参军方面,一些民营船企获得了建造军品装备的资格,并且实现了交付;在军转民方面,许多军品先进技术在民用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过,我国船舶行业在开展军民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步伐。张锦岚介绍,在“军转民”方面,军民融合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如果军工企业自身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如果只有技术没有产品,军工企业由于在股权激励方面有限制,即便有技术优势,也难以激发融合热情。同时,军工企业尤其是军工央企在参加地方项目投标时,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优惠政策和配套资金会向地方企业倾斜,会出现即便军工企业技术更高,却难以中标的情况。
“两会”期间,张锦岚也与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在军民融合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许多民营企业感觉民参军的壁垒特别多”,他介绍,在“民参军”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和沟通制度,会出现军工企业不了解市场最新技术,民营企业找不到军民融合突破口、不了解军品需求的情况。军品研发有其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门槛和严格的质量体系认证程序,民营企业只有拿到“准考证”才能考试。同时,军品不完全是市场行为,军船服役期长,这就需要对军方使用全寿命周期负责,“民参军”产品必须符合军品管理和使用研制等多方面的要求,民企往往考虑利益最大化,军品则要首先保证产品质量。“现在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得到改变”,张锦岚介绍,2016年,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成立,在军民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破冰”的工作。比如在网上公布不涉密的军品项目,有能力承担的民营企业都可以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