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我国首次自主建造集成的35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P67正式起航运往巴西。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金晓剑表示:“FPSO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海油和海油工程具有了完全自主进行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轮的建设能力、设计能力和调试能力。”
近年来,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连续驶出的大国重器成为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做大做强的缩影,也彰显了西海岸新区高质高效发展背后的强大创新动力。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走进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展厅,记者看到,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海带被提取开发成了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全新产品。集团董事长张国防告诉记者,他们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开发了海洋药物、海藻酸纤维医用材料等180多个新产品。
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认为,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瞄准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这三大方向,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成立4年以来,新区已经形成了以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五大海洋传统产业,加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业等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再加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五大海洋服务业为主体的“545”全产业链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到202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6000亿元,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一个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在这里悄然构建。”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说。
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里,记者见到一种不起眼的小管子,研究人员介绍,这是最新型的快速导热金属材料,用于舰艇内部装修的防火复合铝蜂窝板材。“作为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使命的国家级新区,我们根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国家战略,结合青岛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和青岛古镇口打造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创新试点发展定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涉军涉海新材料和军民共需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和布局,推动新区军民融合产业跨越式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奉利表示。
经过3年多的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形成了军民融合创新研发集聚、军民融合创新产业集聚、军民融合高端服务集聚;建设高技术船舶、水下机器人、船舶海工配套、水声信息、舰船信息化和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建设研究中心18个;引进院士等各层次高端研发人员600余人、海洋科技型企业94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7个;为深远海的开发,提供强大保障。
“科技力量”提速发展动能转换
在近日科技部公布的2018年第三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又有84家企业成功入库,入库企业总数达到180家。
据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局局长张奎友介绍,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等高端科研和产业形态正在当地迅速崛起。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是创新发展的“实验室”和“发动机”,集聚了西门子创新中心、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累计注册企业152家,其中外资项目50多家,世界500强7家,投资总额达400多亿元。
“青岛西海岸新区把高端引智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抓手,为新区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主任赵士玉说,据统计,新区4年来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65个,累计达154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3家,累计达39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