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我国首座用于深远海养殖的全潜式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建成下水。“深蓝1号”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打造,其运营将实现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突破,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业界人士认为,深远海养殖装备不仅完全契合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方向,而且将在构建综合渔业生产新模式、引领现代渔业发展新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
量身打造的“探路先锋”
“深蓝1号”具有容量大、可升降的特点。该装备主体结构呈八边形,周长180米,高38米,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一个养殖周期可育成三文鱼30万条,产量1500吨。其吃水深度可在4~50米之间自由调整,操控人员可以根据水温控制渔场升降,使鱼群总能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层。
“深蓝1号”是我国基于绿色理念研发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2017年向挪威客户交付“海洋渔业一号”后,武船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又成功攻克了全潜式养殖装备总体设计、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技术难关,在自主设计及研发深远海养殖装备上再次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位于日照市以东13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具有我国海域最适宜养殖三文鱼的优良环境。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是仅存在于夏季的季节性冷水团,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体积为5000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是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可以支撑千亿元产值的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产业。冷水团开发是养殖人多年来的梦想,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装备一直未能实现。
“深蓝1号”的启用,将养殖区域向外推进了130海里,打破了传统养殖业“望洋兴叹”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装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一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必将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已经起步的新兴产业
在“深蓝1号”建成的同时,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已经起步。在今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日照离岸深水海域开发试验和黄海冷水团深远海智能化生态牧场建设是现代海洋产业的重点发展内容。黄海冷水团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将全面推进,“深蓝2号”“深蓝3号”等一批深远海养殖装备已经列入建造计划。
拓展深远海养殖,也是福建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福建省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福建省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养殖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保险业务,成立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发展创新联盟,为深远海养殖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全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早的省份,广东省远洋渔船总数曾一度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为改变渔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升级养殖业,合理规划近海养殖结构和布局,削减近海养殖网箱数量,大力发展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海洋牧场,支持深海养殖工程技术研发,实施深远海“锚居”和“游弋”式相结合的渔业生产方式。
在《2018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中,原农业部首次提出了要加强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研发和试验示范。由于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今年以来,国内各地已有多个深远海养殖装备项目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
“深蓝渔业”的主要支撑
深远海养殖装备可能促进形成全新的渔业生产方式。近年来,“深蓝渔业”一直是渔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尽管对“深蓝渔业”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以工业化绿色养殖促进养殖、捕捞、加工相融合,却是“深蓝渔业”发展路线中被广为接受的创新思路。同时,发展“深蓝渔业”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军民融合与跨界协同、守护“蓝色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的意义也不言而喻。比如,在远离大陆的深远海水域,依托养殖工船或大型浮式养殖平台等核心装备,配备深海网箱设施、捕捞渔船、物流补给船和陆基保障设施,集工业化绿色养殖、渔获物运载与物资补给、水产品海上加工与物流、陆上配套与信息化管理于一体——这种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实现了“养、捕、加”相结合以及“海、岛、陆”相连接。
据悉,世界渔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主要为大型养殖网箱和浮式养殖平台。前者在离岸养殖网箱的基础上,借助设施与配套装备技术支撑,不断向深水、深海水域推进;后者以专业化养殖工船为代表,在发展理念与技术方案上不断成熟,已开始列入发展计划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