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油价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从?

   2018-06-28 船舶报船海装备网7920
核心提示:  国际油价对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而言,就像是一个晴雨表。近段时间以来,油价从2016年的20余美元/桶上升至80余美元/桶,期间传言
油价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从?
  国际油价对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而言,就像是一个“晴雨表”。近段时间以来,油价从2016年的20余美元/桶上升至80余美元/桶,期间传言或将破百,但随后市场释放出增产信号,又一度跌破60美元/桶……油价跌宕起伏,海工装备市场行情也随之“摇摆”。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和与会嘉宾深入交流思考在当前油价形势下海工产业发展的“正确打开模式”,探讨海工行业如何应对油价反弹后的新挑战。
 
  审慎乐观 理性看待
 
  春江水暖鸭先知。“前线”似乎率先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会上,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前3年的低迷形势,现今已分明感受到了海工装备市场“回暖”。他们认为,这种迹象不仅来自直观的感受交流,同时各类数据和项目也有所体现。
 
  “‘回暖’的表现,是不少海工项目已经开始运作起来了。”据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段凤江介绍,在近期举行的美国OTC石油展上,不少海油公司与工程公司都表达了与中集来福士合作的意愿。
 
  今年以来,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同时受中东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油价开始走出长期低迷的态势出现明显上升,这对处于上游的石油行业来说,相当于是度过了“寒冬”。随着原油价格逐步企稳,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环境有所改善,行业投资热情有所恢复,同时油气公司为维持储量接续,积极参与海上油气区块招标。
 
  市场形势向好,有媒体甚至预测国际油价或将破百。这无疑令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数年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充满了期待。然而,关于石油价格今后能否在高位持续徘徊并推动海工行业走出困境,业内专家大都持审慎的态度。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协会会长胡卫平指出,油价“回暖”将给海洋油气勘探、钻井工程、油气服务行业等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由于政策协议变化而造成的油价上涨并非好事,甚至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各企业还需谨慎观察、理性分析,做好应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国际油价近期走高由“短期因素”主导,并非供需基本面支撑。专家表示,目前油价虽已突破80美元/桶,但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事实上,全球石油供给与需求的格局并未改变,总的来说还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且从中长期分析,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基本面并不支撑国际油价未来持续上涨。对我国而言,上游企业要抛开依靠油价短期大幅回升解危脱困的幻想,应继续通过挖掘潜力、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加强勘探突破,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资源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处在下游的海工企业应充分地认识到,目前新订单大幅萎缩,仍有不少已建成和在建海工产品延期或撤单,整个行业仍处于生存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过剩依旧 竞争加剧
 
  “油价回升、先行指标现暖、海工装备的成交额出现低位回涨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整个海工运营市场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新船价格持续低迷,海工运营商经营风险居高不下,供需关系迟迟不能得到缓解,供应过剩的矛盾依然严重,海工装备市场的复苏将会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指出,尽管当前油价出现了大幅回升,但是对海工装备市场而言,仅仅是触底,不会再往下跌。她认为,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先行指标仍在低位徘徊,市场有了回升的迹象,但回升尚未出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在多个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的带动下,全球海工装备累计成交94.5亿美元,同比增长80.9%,但仍与2011~2013年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从装备数量上看,累计成交66艘(座),同比下降12%。总的来看,海工建造市场仍然处于历史低位,特别是钻井平台领域,已经连续14个月没有订单成交。
 
  谭乃芬指出,目前国内的钻井平台新船价格均在低位徘徊,并且这种低迷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很难改观,海工装备租赁价格同样也在低位徘徊。海工装备严重过剩,将给未来市场复苏带来一定压力。
 
  过去5年,在高油价的刺激下,我国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曾一度出现订单“井喷”,海洋工程装备产能得到极大释放。但目前手持订单交付形势十分严峻,且随着部分装备交付,全球海工装备供给量居高不下,而拆解量却依然处在低位水平,不能满足市场产能“出清”要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迟迟不能得到改善。从运营商来看,近年的市场兼并整合及破产重组有利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化解装备过剩压力,但这一复苏过程仍非常缓慢,且封存的部分老旧装备也很难重返市场。
 
  严重萎缩的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产能的巨大缺口,导致行业竞争持续白热化。值得欣慰的是,在低迷的市场形势下,我国海工市场份额重回世界第一,并通过转型升级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体系。
 
  此外,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5月底,中国海油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交付了自主集成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P67项目,这成为我国海工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依旧以海工船为主,在浮式生产平台领域有所突破。2017年,我国累计接获29艘海工船、3座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和1艘FPSO船体建造合同,总金额达20.7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市场份额为21.9%。国际同行方面,新加坡企业2017年获得越南1座TLP建造服务合同和1艘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船(FLNG)改装合同,总金额约7.4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远低于往年;韩国企业凭借在生产平台建造领域的优势,揽获1座半潜式生产平台、1座(艘)FLNG和4座(艘)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总金额高达52.6亿美元,远高于2016年同期的4.4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为54.6%。
 
  自主创新 发力高端
 
  在油价回升与开发成本的双重影响下,以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主的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出现触底反弹迹象,下一步海工行业将如何发展,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与会专家表示,新技术、新装备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非油气装备也有望成为海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企业来说,必须重视与韩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发力高端海工装备建造领域。
 
  谭乃芬指出,油田恢复生产,生产平台是最直接的装备,且在短期内有望授出浮式生产平台合同的部分海上油气项目。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海工钻井平台已达到设计服役年限,而国家鼓励一些老旧平台尤其是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老旧平台及服役年限较长的平台提前拆解,随着这些老旧海上油田装备的退役,海工平台市场有望迎来新机遇。
 
  液化天然气(LNG)相关装备未来也将出现复苏。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我国今年对LNG的需求量将同比增长超过80%。且随着LNG需求的大幅增长,LNG船或将成热点。
 
  此外,大量新型海工装备成为行业的新亮点。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深远海养殖业就十分“时髦”,且海上采矿船、海上风电安装装备等的市场需求也日益扩大。业内专家指出,非油气类的海上装备产业或将成为海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国际油价走势,在此情况下,我国海工如何突出重围、实现复苏进步?胡卫平指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寻求新的突破点。海工企业则应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逆势发展。此外,还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主动从国家“十三五”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与能源发展政策中,找到谋求企业生存发展与促进行业复苏的方向。
 
  胡卫平指出,在降低成本的需求下,海洋油气产业也进行了产品结构性调整,批量建造的经济型装备成了市场的新宠。海工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国际产能合作政策的指导下,向需求国出口经济、高效、环保的新型装备。同时,根据国家能源装备的实施方案,积极向高端产品转型发展,攻克我国目前在海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上的难题,为未来发展赢得空间。
 
标签: 海洋工程装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