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搞定“抗风浪”和“出效益”,深远海养殖才有光明未来

   2018-09-13 船舶报船海装备网6760
核心提示:  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海水养殖生态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依托现代工
  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海水养殖生态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动海水养殖由近海向外海拓展,发展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建设一批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研究开展养殖工船、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试验示范等。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在发展深远海养殖方面采取了实质性行动,一批高端装备相继投入使用或正在建造之中。业界人士认为,解决好深远海养殖中“抗风浪”和“出效益”这两个突出问题,将为这一渔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产业布局加速形成
 
  深远海渔业养殖当前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仅在今年8月,就有多个项目达成协议。例如,武船集团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在汕头、大连与合作方签署了《广东汕头深远海智能渔场项目装备研制合作协议》《辽宁冷水团超大型智能渔场项目装备研制合作协议》;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山东海洋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建造我国首座海洋牧场综合平台——“耕海1号”。另外,福建省首批远海养殖装备计划于10月投入使用。
 
  据了解,我国海水养殖当前主要集中在滩涂、港湾和湾外浅海海域。近岸海水养殖的过度发展已使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一些地区的海湾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多、生物受污染比较严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少地区将发展深远海养殖作为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
 
  快速提升的装备研制能力也为这一新兴业态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业界人士介绍,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相关船企抓住海洋渔业养殖的新机遇,把先进的国际项目建造管理理念、自身雄厚的研发设计实力和丰富的生产资源等进行充分整合,推出的新型装备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立足自主创新,相关船企正走向全球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的最前沿。
 
  抗风浪性能决定成败
 
  “抗风浪”是我国发展深远海养殖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业界人士分析,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每年平均有28次台风发生,其中对我国沿海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有7次。例如,在福建地区,1949~2008年间,平均每年有1.6个台风登陆福建,6.2个台风影响福建海域,有记录的历史最大浪高达16米。同时,我国很多湾外海域风大浪高、海水流速较快。在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过程中,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式网箱成为主导装备,但抗风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自2018年6月抵达黄海冷水团养殖海域后,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已经成功经受住了“格美”“派比安”“玛莉亚”和“安比”4次台风考验。尤其是台风“安比”在冷水团养殖区形成的风力达到10级左右,浪高5.5米,但未对“深蓝1号”网箱和三文鱼养殖造成影响,证明我国自主研制的深远海养殖装备能够经受住台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
 
  业界人士分析,在水动力学方面,海洋养殖工程装备的研究方法与海洋工程装备有所区别。目前其研究方法主要依靠模型实验。但由于模型难以实现全比例缩小、模型刚性远大于实物、台风破坏机制极其复杂等原因,这种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因此,要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测试养殖装备的各种作业性能,特别是研究台风天气下养殖设施破坏机制,完善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方法,并为波浪能利用研究提供试验平台,还是一个难题。
 
  高投入应求稳收益
 
  深远海养殖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也是确保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产研究机构曾对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进行了研究。2009 年4月至 2010年11月,在平均水深18米、潮流流速在 0. 4~1. 6米/秒的福建海区,采用 2口入水10米的深水网箱,放养 110. 3克/尾规格的大黄鱼养殖。结果表明,成品鱼体虽养殖效果较好,但网衣漂移造成鱼体挤压受伤,养殖成活率仅为43.7%。
 
  业界人士分析,海域和水深不同,应用的养殖设施及管理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如在水深40米以上的深远海,需要配置移动式工船、可升降式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平台,同时在捕捞、加工、物资运输、系统维护等综合保障服务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确保在主导品种养殖上获得稳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的养殖生产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深远海养殖工程将具有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鲜明特点。这是因为扩大网箱规模、提高单位产出、降低运营管理难度,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该专家建议,应在研制中由注重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通过深远海养殖与众多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价值,打造海洋经济产业集群,为新兴的海上旅游和休闲渔业等提供平台支持。
 
  船报观点

  深远海养殖业务应避免

  “赔本赚吆喝”
 
  总体来看,船企的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业务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不过,也有船企表示,订单虽然接连不断,但不赚钱,只能“赚吆喝”。
 
  深远海养殖是当前渔业转型升级中最抢眼的一个新领域,也是船企深化与渔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创新之举。如果这一尝试没有实现多方共赢,装备研制回报不佳,对船企来说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如何避免把这一新业务做成“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并以合理的收益持续推动相关装备的创新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业务收益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深远海养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使相关装备迅速研制出来并打开市场,在短期内牺牲一定的利润在所难免。其次,随着越来越多船企的加入,相关装备市场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竞争,有吸引力的价格有利于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再次,由于深远海养殖成本和风险高,投资方对相关装备的建造投入十分敏感,更强调“物美价廉”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若一味以降低价格的方式来获取订单,甚至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怪圈而不能脱身,就偏离了船企新业务成长的正确方向。为拓展渔业养殖装备市场,船企在研发设计、市场开发、装备制造等方面投入了较大成本。收益不高或者没有收益,可能让这项新业务成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从而使船企未来的创新动力大打折扣。同时,“赔本赚吆喝”的发展方式还有可能影响相关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可见,“赔本赚吆喝”非常不利于深远海养殖的长远健康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业界人士认为,渔业领域政策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对深远海养殖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如把银行、保险、渔政、检验等各方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为项目立项、融资和运营创造便利条件;或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用于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及公共服务工作,确保工程装备符合实际需求。此外,船企也应注重降低研发制造成本,提供多样化、高性价比的设计方案,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