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海洋牧场夯实“蓝色粮仓”

   2018-10-09 经济参考报船海装备网10610
核心提示: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水产品为全球43亿人口提供了近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水产品为全球43亿人口提供了近15%的动物蛋白摄入。
 
  在我国,海洋渔业更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海域生态受损、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急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在保护生态、涵养资源的同时,持续健康发展海洋渔业。于是,现代海洋牧场便应运而生。
 
  如今,随着海洋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海洋牧场的建设已成为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海洋牧场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还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修复生态再现“蓝色粮仓”
 
  舟山中街山、嵊泗马鞍列岛、普陀白沙、宁波象山港、象山渔山、台州大陈、温州洞头、平阳南麂列岛……这些浙江沿海的一个个小岛,不仅是海岸线上的一道道风景,更是串联起东海海洋牧场的生态图景。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南麂列岛从1986年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至今已有32年历史,在此基础上,2007年开始海洋牧场建设。
 
  据初步统计,目前浙江共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3亿元,投放各类礁体75万空方(其中纯公益性鱼礁60万空方,兼顾生产性鱼礁15万空方),建设各类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达到100公顷。在海洋牧场区及周边海域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等20多个海洋品种幼体(卵)5亿单位以上,六个海洋牧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以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实施渔业油价补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等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以人工鱼礁为重点的海洋牧场建设。
 
  2016年浙江组织开展全省海洋牧场本底调查,编制印发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人工鱼礁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今后几年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的重点与方向。各地也纷纷通过明确规划和加强管理来规范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和计划确定了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蓝图和路径,明确了任务和措施,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和行动指南。
 
  此外,以国内渔业油价补贴政策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并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380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和相关项目建设资金等,合计投入超过1.5亿元,组织推进嵊泗马鞍列岛等五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
 
  截至目前,嵊泗马鞍列岛、舟山中街山列岛、象山渔山列岛等三个海洋牧场的礁体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制作并投放各类礁体约12万空方,平阳南麂列岛、温州洞头海域等2个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也已全面启动,计划投放人工鱼礁8万空方,以生态养护型为基础的浙江海洋牧场体系初步构建。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商玉坤介绍,通过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人工鱼礁建设有效限制了底拖网等捕捞作业,保护了礁区生态,促进了礁体上藻类、贝类附着生长。调查发现,海洋牧场特别是人工鱼礁区平均底栖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各项水质指标等明显优于同等原始条件下的未投礁区,渔业资源特别是恋礁性种类密度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显着。
 
  海洋牧场能增殖渔业资源量,基本不受富营养化和病害等影响,生产的海珍品品质几乎等同于野生,质量安全可靠,品质优良,单位海域产出有明显提升。据对东极及其周边海域钓捕作业和业余垂钓爱好者社会调查发现,牧场区内钓获鱼类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与牧场建设之前钓捕数量相比增加了数倍,经济效益明显。
 
  海洋牧场还带动了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具生产、休闲旅游等整个产业链发展,为渔民转产从事游钓服务等行业,增加渔民收入,推进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业态发展提供了支撑,对维护社会安定大局、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效益良好。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对象山港海洋牧场区调查结果表明:在人工鱼礁投放20个月后,渔业生物重量资源密度和数量资源密度分别为对照区2.50倍和1.54倍;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对照区提升了28.7%;与对照区相比,海洋牧场区黑鲷、青石斑鱼、褐菖鮋等岩礁性的优质牧化品种在渔业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度显着提高。人工鱼礁投放32个月后海洋牧场区渔业生物物种丰度、底层渔业生物资源密度和中上层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为对照水域的1.3倍、3.56倍和3.91倍。
 
  福建:发展海洋经济深耕海洋牧场
 
  近年来,福建省将建设海洋牧场视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因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让鱼儿住进工厂,“喝”着循环水,“吹”着空调长大——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新颖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石斑鱼和海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2013年,新颖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从德国引进的智能化生态型循环水养殖系统集成技术,把大海搬进厂房。经测算,采用这种工厂化循环水方法养殖,1吨水可养80到100公斤鱼,能节省大概90%的土地,并通过生物杀菌设备严格把控水质,比传统养殖节水95%。
 
  “像这样应用工程技术、装备技术、监控技术,用节能方式产出高效、优质水产品的工厂化养殖是福建现代渔业发展方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水产与质量监督处负责人说,福建省积极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推广标准化池塘、全塑胶渔排、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探索深远海大型设施养殖。截至目前,工厂化养殖车间全省累计达200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养殖池塘全省累计达26万亩。
 
  福建省还积极推广生态安全养殖模式,发展稻鱼、稻蟹、稻虾等综合种养;加快建设福建省渔业科学观测站,完善福建省渔业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云平台;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新建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29家,提升良种保障能力;推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已形成藻类、鱼糜制品两个百亿市场和11个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县。此外,福建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大力实施渔业品牌培育战略,现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等448个,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除了生态养殖,休闲渔业也在悄然兴起。
 
  日前,由连江三个90后主创的鲍鱼体验餐厅——“鲍匠”在福州开业,鲍鱼开始从原产地直供餐厅。
 
  在“鲍匠”,食客既可以品尝到用红烧、盐焗、干锅和烤等不同方式烹饪的鲍鱼,又可以了解鲍鱼从养殖、清洗、制作到上桌的全过程,还可以走进厨房近距离学习鲍鱼的清洗和烹饪方式。
 
  “这是连江县鲍鱼产业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尝试。”连江县鲍鱼协会会长吴永寿认为,推广鲍鱼饮食文化可以让更多食客了解鲍鱼,为养殖户带来增值:一方面鲍鱼从原产地直接售卖到餐饮店铺、超商,能提高20%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市民到渔村参观鲍鱼养殖场,体验鲍鱼捕捞的乐趣。
 
  随着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高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清新福建”战略部署和渔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点任务,引导各地加快创建“水乡渔村”品牌。
 
  截至目前,福建省共创建“水乡渔村”150个,涵盖生产体验、休闲垂钓、旅游度假、观赏娱乐、文化探索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其中18家被评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接下来,福建省还将不断创新休闲渔业发展方式和途径,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产业模式,挖掘海岛渔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海上旅游观光、渔家乐、渔家休闲民宿等休闲渔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福州金鱼精品工程”,引导金鱼产业从单纯养殖向集苗种繁育、养殖、饲料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休闲渔业发展加速度,拉长了渔业产业链,提高了水产品附加值,促进了渔民增收。经测算,2017年全省海洋休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逾28%。
 
  海南:海洋牧场建设渐行渐强
 
  个海洋牧场示范区,使海南省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2万亩,完成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创建工作,并增加相应的渔业资源的底播增殖,努力打造新的渔业经济增长极。
 
  位于海南西部的临高县,当船行入临高新盈后水湾,记者眼前开始出现一排排巨大的网箱,一眼望不到边。
 
  据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拥有3042口深水网箱,是全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示范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
 
  “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海洋牧场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还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洋牧场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采取人工增殖和放流等方式,对海洋中的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立体放养和增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渔”。
 
  作为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以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化的海底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但整体海洋环境的恶化给旅游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蜈支洲岛管理层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海洋与旅游区”和谐相处的模式,深刻意识到蜈支洲岛旅游区在扮演海洋建设者的同时,更应积极充当海洋保护者,并开始探索寻找更加合理的现代化海洋开发模式。
 
  自2011年5月24日,蜈支洲岛投放第一批人工鱼礁,给海里的鱼儿以及其它海洋生物“造房子”,正式开启海洋牧场建设。此后几年,蜈支洲岛积极协调多方力量,先后携手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以及海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统筹联动、不断扩大热带海洋牧场建设规模。
 
  目前,海南正在组织建设海口东海岸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和文昌冯家湾海洋牧场示范基地等2处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外,三亚、儋州、乐东、临高等市县已上报海洋牧场项目方案,选址海域均具地方特色,各项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极具海南民俗风情的人工景观鱼礁构成的海底村落,壮观的飞机战舰残骸组成的海底博物馆,形态各异的现代雕塑组成的海底艺术区,集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海上娱乐平台……”这是海洋牧场与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可预见的未来,三亚蜈支洲岛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计划打造的全新海底生态公园的画面,人工鱼礁生态丛林中五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将与人类产生一次美好的心灵碰撞。
 
  祖祖辈辈在海边生活,肤色黝黑的符大年出海打鱼已经有20多年。“出海打鱼是个辛苦活,而且危险,尤其是把船开到更深的海域之后,这种风险就更高了。”符大年说,深海鱼多,为了打到更多的鱼,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到深海去。
 
  不过,符大年的职业风险未来有望降低。
 
  今年4月12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海南省政府签署了《海南省现代深海渔业暨智能海洋渔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采购备忘录》,就深海智能渔场装备签署采购等达成合作协议。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预计经济总产值可达200亿元,全产业链带动就业万人以上,项目的签约落地对推动海南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化深海网箱发展,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渔业是海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每年有近50万渔民在海上开展渔业生产。”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渔业生产面临近海资源枯竭、捕捞技术落后、产业发展低端等问题,向深海远洋进军, 提升远洋捕捞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爱民表示,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012年,海南省编制了《海南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并启动海洋牧场建设工作,计划未来5年投资2.5亿元建设6
 
  广西:给鱼儿建“别墅”
 
  在北部湾畔的广西防城港市万尾村,一栋栋方方正正的“房子”整齐地排列着。这些紧张建设中的人工鱼礁,是为附近的白龙珍珠湾海域打造现代海洋牧场做准备。
 
  “通俗来说,我们正在给鱼儿们建‘别墅’。”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负责人杨荣柱说,鱼礁在岸上定制好之后,要用船舶运送,投至指定海域范围内。
 
  现代海洋牧场是在一定海域内,采用现代化、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把人工放养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就像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样。
 
  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人工鱼礁为高约5至6米镂空的长方体。杨荣柱介绍,它们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投放到海里的使用周期约50年。据科研人员长期对比分析,人工鱼礁的鱼类品种一般由非礁区的3至5种增加至45种左右,人工鱼礁的海洋生物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至100倍,最高达1000倍。
 
  海洋牧场能提高海域内经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产量,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杨荣柱说,海上来往船舶等一些人为因素会对海域中的鱼群和其它海洋生物形成直观影响,人工鱼礁投放下去后,船舶不能途经附近海域,能为鱼群和其它海洋生物提供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栖息环境。
 
  据了解,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白龙半岛以南海域,海域面积1040公顷,于2016年12月获批,牧场类型为养护型,管理维护单位为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
 
  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工程师杨润琼介绍,示范区目前共计已完成鱼礁礁体建设1981个,累计投入资金3391万元。人工鱼礁建设完成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产力。
 
  “投放人工鱼礁后,附近海域的海藻数量将成倍增加,而海藻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杨润琼说,示范区项目在人工鱼礁建设的基础上,将结合大型海藻种植增殖,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牧场生态,同时通过吸纳转产转业渔民参与大型海藻人工增殖、海藻场管护以及参与海藻生产、加工和产品流通等工作,为渔民“减船转业”计划的实施提供载体。
 
  项目示范区所在的防城港市拥有绵长的海岸,港湾曲折,沿海有成片的红树林,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在示范区适度开发游钓休闲等活动,引导渔民转产发展游钓休闲渔业,可以实现部分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杨润琼说。
 
  山东:创建立体生态养殖“牧渔”模式
 
  近年来,山东坚持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凭借丰富的创新实践和成效,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风向标。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山东省已扶持建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处;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1.9万余公顷,累计投放礁体1500万空方;2017年,山东省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达到2100亿元。
 
  中科院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认为,山东之所以能在海洋牧场建设上取得如此成绩,一是因为山东本身的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其中青岛更是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二是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海上粮仓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的提出,强力推动了海洋牧场建设;第三、企业家的热情很高,很多大企业都参与了海洋牧场的建设。
 
  除了技术上的探索之外,山东还探索出了着名的“泽潭模式”。
 
  2010年以前,山东莱州市的海上养殖处于 “单打独斗”的状态,用海分散、粗放,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价格紊乱。当地的养殖户急需一个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合作组织,共同维护用海秩序,提升渔民的抗风险能力。2011年,由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莱州市土山镇泽潭渔业专业合作社。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阚仁涛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平台,把周边老百姓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然后我们统一提供技术、资金、装备支持,让老百姓发挥他们的生产经营特长,一起开发海洋生产。”
 
  杨红生表示,“海洋牧场应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着合理的渔业资源结构。最佳状态下的海洋牧场,就像牧草茂盛的草原一样,生物在水中自由的生活繁衍,甚至不需要人为补充苗种,就可以自然繁殖起来。”
 
  按照这一理念,杨红生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山东省内进行了资源环境摸底调查及空间布局立体规划,牵手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水产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创新建立了分层次立体生态养殖的“牧渔”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提供全产业链条的“保姆式”服务;渔民则变身合作社的“股东”和企业“职工”,在统一管理下进行“耕海”。
 
  业界认为,“泽潭模式”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了零星海域资源,科学利用全海域,实现了大规模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沿海渔村的“全覆盖”。与此同时,“泽潭模式”也创新了“经营”方式,搭建起完整的渔业产业链,将投入品供应、产品销售、渔船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和技术信息服务统一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渔民与企业收入,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也得到了同步改善。
 
 
 
标签: 海洋牧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