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上海船用曲轴公司在逆境中守住核心技术的“火种”

   2019-01-28 船海装备网4780
核心提示:上海临港,紧挨着芦潮港的上海船用曲轴公司车间里,最近又完成了一次创新突破。一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新型号船用曲轴,刚刚发运
    上海临港,紧挨着芦潮港的上海船用曲轴公司车间里,最近又完成了一次创新突破。一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新型号船用曲轴,刚刚发运给了客户。
上海船用曲轴公司在逆境中守住核心技术的“火种”
    距离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根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曲轴在上海下线,已经过去了14年。如今看着新款产品发运,上海船用曲轴公司的员工们既振奋,也感慨:不灭的自主研制“火种”,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不熄燃烧。
 
    “这是我们用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开发的新产品。”公司总经理戚仁荣告诉记者。
 
    用厂房换技改
 
    曲轴公司一墙之隔,是同属上海电气集团的上海第一机床厂。2016年来到曲轴公司前,戚仁荣曾是一机床的总经理。
 
    “以前我曾想租下他们的办公楼。”戚仁荣介绍,近年来一机床效益还不错,曲轴公司却是上海电气旗下最困难的企业。
 
    到曲轴公司三年来,戚仁荣没有一天不想着“减亏脱困”。过去的“念头”变成了实际行动。现在曲轴公司把办公楼的一、三、四层整体出租,只留二层办公,充分利用起闲置资源。厂区里预留的2万平方米三期厂房用地,暂时租给了货运企业,进门就能看到高高堆起的集装箱。就连生产车间里,也辟出空余的地方,租给其他公司作仓库。
 
    “光集装箱堆场,一年就有七八十万元收入,够改造一台设备了。”戚仁荣说,零零碎碎加起来,如今咬牙挤出来的“其他业务收入”,每年近800万元。
 
    2015年,企业遭遇了最严重亏损,此后每年大幅减亏,去年又减亏上千万元,但距离扭亏,路还很长。“我们厂里有个优势,那就是大家苦日子过惯了,有点阳光就灿烂。”戚仁荣说。
 
    “猫冬”的日子里,曲轴公司并不是消极地等待阳光。近年来,航运业持续低迷,大型散货船为了发挥集约化优势,越造越大,也使得发动机曲轴往“大规格”上发展。
 
    管理层思路很明确:企业亏损,能省的必须省,该投的也必须投。全球产品迭代不断,如果不跟上,哪怕市场好转了,自己也不会有翻身的希望。
 
    产品升级要有新设备,但专用机床动辄几千万元,企业无力承担。于是,两年前戚仁荣决定冒险,公司自行设计,改造原有的进口机床。
 
    现在的车间,厚厚的铸件垫板垫在了曲轴专用车床的“关节”里,厚度达30厘米,使设备扩大了曲轴加工的范围;两段曲轴连在一起,通过自制的镗孔设备完成拼接,用来加工重达400多吨的最新曲轴产品。“买台镗床800多万元,自己做,只花了30多万元。”生产主管潘锋介绍。
 
    “决定改造时,很多人说我胆子太大了。几千万元的机床,国有资产,搞坏了怎么办?”戚仁荣告诉记者,通过事先精心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改造很成功,以最为经济的投入实现了升级换代。新产品通过了国际认证,已经赢得用户认可,也让企业跟上了全球行业的先进水平。“这是逼出来的办法,现在想想就后怕。但再怕,也得干。”
 
    为何苦苦支撑
 
    企业为何如此困难,又为何苦苦支撑?
 
    上海船用曲轴公司工会主席余云岚仍记得2005年1月31日,第一根国产船用曲轴下线时的轰动。“当时国内造船业是‘船等机、机等轴’,我们的曲轴一出来,引起行业震动,有船东拿着现金来等货。”余云岚回忆。
 
    中国造船业从2002年开始腾飞,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井喷,船舶总装能力突飞猛进,但零部件配套还相对落后,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的曲轴就是“卡脖子技术”。在国外企业多年垄断下,中国造船业不仅要付出巨大的进口成本,还因全球供应短缺,放弃了许多大船建造项目。
 
    当时国家下决心攻克难关,上海电气因有“万吨水压机”的装备优势,成为最有条件突破的企业。2002年,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上海电气、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上海工投等共同投资成立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挑战。
 
    “全世界的船用曲轴企业都是从瓦锡兰和曼恩两家专利公司购买设计图纸,但怎么造,是各自的秘密。”余云岚介绍,当时国内都找不到一个见过曲轴生产过程的人,于是企业想到“市场换技术”的办法:从日本购买机床设备时,请来国外曲轴公司的退休老师傅来上海手把手指导。
 
    三年里,上海船用曲轴公司克服巨大困难,于2005年成功实现我国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半组合曲轴制造零的突破。随后,企业工艺技术迅速成熟,产品系列持续扩展,并从闵行搬迁到临港的二期新基地,形成一年200根的产能。
 
    正待大展拳脚时,风云突变。如今曲轴公司车间里,还能看到贴着“2008年生产”标签的产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航运市场急剧萎缩,船东大量弃单。”余云岚介绍,当时生产出来上千万元的曲轴,从争相抢购变成无人问津,至今还是库存,十年间产品迭代,早已形同废铁。
 
    另一方面,海外企业在垄断地位被打破后,转而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全球船用曲轴价格从每吨8万元的高点,跌至不到2万元。
 
    “近年来,我们做一根亏一根,多做多亏,所以控制产量、保持能力。”戚仁荣说。
 
    这些年,上海船用曲轴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包袱换来的,却是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到今天,我国船舶工业的动力系统国产化超过70%,是我国船舶工业各项配套中国产化率最高的部分,上海船用曲轴功不可没。”国内船舶工业专家表示。
 
    不能让“火种”熄灭
 
    “有的时候,国家战略对国家是重要的,对企业可能是为难的。一些产业投入大、产出小,不知道哪天能获利,我们究竟干不干?”最近的一次企业干部大会上,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郑建华“点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上海电气,除了最困难的船用曲轴,还有核电、机床、航空工业、半导体等一系列事关国家战略的产业领域,都不同程度面临着经济收益和使命责任之间的矛盾。
 
    长期深陷困境,上海船用曲轴产业是去是留,自然成为令人纠结的难题。曲轴公司一度进入“关停并转”行列,但上海电气最终还是决定坚持,保留下了这颗承载核心技术的“火种”。
 
    在上海之后,大连、青岛等地船用曲轴企业也发展起来,但国内现有企业总体都比较困难,面临类似的难题。
 
    “我们的曲轴产业还比较脆弱,一些环节还有差距,如果火种一个个熄灭,又会回到‘卡脖子’的局面。”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首根曲轴技术攻关参与者马炜表示。
 
    “我们是国有企业,又是装备业的领头羊,我们不担起责任,谁来担?国家有需求,我们就要跟进,还要把国家的责任担得更好。”郑建华的答案毫不犹豫。
 
    怎么把担子挑得更好?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在逆境中苦练内功,也在探寻更开阔的发展路径。
 
    最近,上海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与上海船用曲轴公司开展合作,在松江研制船用曲轴的毛坯件。该企业经营者介绍,预计今年3月份试制产品可以下线;戚仁荣则表示,只要质量达标、价格合适,就会进行采购。
 
    “国内船用曲轴成本难降,一大原因是国产毛坯件制造成本难以和进口毛坯竞争。”戚仁荣介绍,从短期看,船用曲轴盼着市场转好;但从长远看,曲轴毛坯的生产还是要立足国内,否则哪怕市场回暖了,进口毛坯价格也会涨,产业发展的脖子还是会一定程度“卡在别人手中”。
 
    近两年,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营者在全国各地奔波,希望通过产业链上的开放合作,从毛坯件着手解决根本问题。“除了民企,一家外省市的外资企业也在与我们探索合作,虽然大家都有担心和犹豫,但还是对曲轴产业的未来发展很感兴趣。”戚仁荣说。
 
    在船舶专家看来,造船业是一个高度开放、全球竞争的行业,曲轴行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通产业链,要自力更生,并且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不负所托,把支持国家战略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郑建华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