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焊花闪烁,力与形在高温中被完美融合;根根焊丝燃尽,钢与铁被缝制成一件件重器……近四十年的焊接从业经验,让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朱建华磨炼钻研出高超的焊接技艺,他先后承担了多项军、民船舶的建造任务,参与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国贸大厦等众多市政工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他又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级技师中的代表,强调学问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双通。多年来他不断创新改良工艺设备,为企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技术保障,辛勤地为公司培育桃李、输送人才,成为焊接技艺传承的带头人。
初出茅庐
“惊艳”了老师傅
朱建华戴副眼镜,身材瘦削,看起来一副书生模样,甚至有些文弱,却是沪东中华焊接技术方面最资深的“老法师”之一。1978年参加高考时,因为生了一场病没发挥好,他与大学失之交臂。按照父母期望,留在上海学门技术,以后找个离家近点的工作,彼此有个照应也不错,于是他选择了沪东造船厂技工学校。
心想自己平日里物理基础不错,捣鼓个半导体收音机也都不在话下,朱建华觉得以后做个电工也挺好。技校里有机修班、船体装配班、船体电焊班……万万没想到进校之后被分在了电焊班,最数苦、累、脏、险的工种。他坦言,当时有些不情愿,衣服整天脏兮兮的,夏天还散发出怪味道,到食堂打饭都被人远远躲着。刚开始,他烧的焊缝质量也并不好,还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为反面教材点评,对于未来他一度感到很迷茫。而骨子里不服输的朱建华暗下决心,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不能看轻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出点成绩。1981年9月,朱建华毕业了,进入沪东造船厂,被分配在船台上。整个班级40多人里,他是成绩最好的焊工之一。
全国劳模、焊接高级技师张翼飞,比朱建华早几年进厂。朱建华称,刚进厂与张师傅相识,犹如遇到贵人相助。那时朱建华的师傅是班组长,平日比较忙,有一次师傅焊接到一半被叫去开会,电焊龙头就放在了那里。一旁干活的张翼飞说,小朱,你师傅忙去了,你来试试吧,胆子大一点,不行我帮你。朱建华向劳动报记者介绍,当时烧的正好是比较难操控的二氧化碳对接焊,是船舶电焊五级工水平以上才能干的大接头,按照现在的标准,相当于高级工的考试内容。朱建华心里没底:我一个刚进厂的“小字辈”,能给师傅们递焊条、烧烧角焊缝就不错了。难得张师傅提拔我,我要争口气。他描述道,那会儿还是传统工艺,需仰着头朝上烧,不仅要控制成型质量,还要尽量避免铁水往下滴溅。厚厚的钢板上,他耐心地一层层打底、盖面。张翼飞看后不绝称赞:焊缝又直又平整很不错,你刚进厂几个月,就能跟老师傅们一起干活,以后加入我们工作组吧。时至今日,两人搭档几十年了,关系密切,亦师亦友,对谈时一致总结,“好的焊工苗子,老师傅一眼就能看出来。烧电焊对个性有要求和讲究,脾气要不急不躁,沉稳细致。再从烧电焊的手势来看,心里着急的人手法很飘,活干得快但是粗糙。电焊恰似绣花活,干得好的师傅都是不慌不忙、笃悠悠的。”
那个年代,好学的工人太多了,参加技术比武的机会十分难得。张翼飞主动向厂领导推荐,帮朱建华争取展示才华的机会。1987年,朱建华与张翼飞一起参加上海市焊接比赛。在中船上海船舶公司选拔赛中,他一举超越张翼飞获得第一名;决赛场上,初出茅庐的朱建华最终摘得第二名。“二氧化碳对接焊、大管子、小管子、管接头等五个焊接项目,考察的都是最难操作的位置,还要100%拍片检验质量。”他讲道,参加比赛是技术提升非常重要的契机。“以前电焊烧好没那么多机会拍片验证,心里总是没底。而比赛过程中反复经历拍片检验,对自身的技术更有底气了。自己认为没问题,片子拍出来肯定优秀。”自此之后,他的焊接技术越发炉火纯青,在参加船舶行业第二届“船舶杯”焊接比赛时,以绝对优势取得手工焊第一名。如今的朱建华作为技术教练,带领年轻徒弟们征战全国、上海市各类焊接比赛,如慈父般陪着选手们搞集训、抓细节,为企业培养出了不少尖子选手。
匠心守护
每一寸焊缝质量
上世纪80年代末,沪东造船厂承接了52000吨储油轮海工产品项目。参与该项任务的焊工,先要考取代表国际焊工最高水平的美国ABS焊接协会的6GR焊接证书。“这条船上管子的对接点众多,船体材料、结构与普通的船大不相同。最关键、最难的是支撑部位的对接焊,如T型、Y型、K型这些接头都是难点。”朱建华形容,大的管口直径600多毫米,刚刚够人钻进去,小的如同细杯口,还要单面焊接双面成型。证书难考到什么地步?考试由外国人监考,考完当场从里面切开评判焊缝质量。厂里专门从机电、管道焊工中抽调6个老师傅训练了一个月,结果全军覆没。再没有人考出证来,眼看就要耽误工期了,厂里又赶紧从板对接焊工里调来张翼飞、朱建华试试看。刚参加了3天集训,考试日期就到了。凭借着日积月累的经验,朱建华最终顺利拿下了这张证书。公司一次性奖励了120元,相当于一个半月的工资,开心之余也使他名声大噪。
实践中不断磨炼,技术上突飞猛进,朱建华有了新的目标,他曾向厂里提出来想考业余大学。车间领导耐心劝导他,培养出好的焊工非常不容易,学习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希望他在电焊这条路上走下去。1991年,船厂选拔朱建华和其他10多位同事赴日本研修。期间,他代表中国研修生参加三井造船株式会社千叶造船署的焊工技术比赛,以手工焊第二名的成绩为中国造船人赢得了荣誉。回厂后,朱建华把学到的工艺、技术经验转化成合理化建议积极推广,工作更有动力了。焊接质量上严格把控、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理论方面的总结提升,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与建造船舶相比,参与市政工程则是另一种难度的挑战。朱建华表示,沪东中华在钢结构建造方面也是业内有名,曾承接过不少市政重要工程。他细数起自己参与其中的项目,南京路-西藏路人行天桥、大庆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桅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京城大厦、国贸大厦……这些钢结构大厚度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焊接,工作量非常大,是体力、精力、耐力上的持久战,更不允许有丝毫差池。`讲起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建造过程,朱建华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不像现在能用半自动、自动焊,所有的大接头都要手工焊,工作量可想而知。”他还透露,这座桥是斜拉桥,车辆开到桥上,肯定会有震动,对于桥面和结构都是挑战,尤其考验焊缝质量。开工前专家分析,一旦使用化学成分不合格的焊丝、纯度不符合要求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的焊接工艺,焊缝中就有可能产生气孔,发生焊缝裂纹的危险。于是专家先约法三章,不能用二氧化碳气体,焊条也要用超低氢型,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操作工艺的难度。不过,在焊工们的齐心努力下,大桥焊接质量、X拍片合格率均以优异成绩交付使用,至今依然坚固完好。
薪火相传
成为选才育苗专家
自1994年起,沪东中华实行“导师制”,由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组成“导师”组,对研修人员定课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培养,朱建华有幸成为第一批研修生。两年后,他从军船事业部外业车间调至科技管理部的焊接试验室,开始了焊接技术开发研究,每天琢磨焊接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和应用,参与焊接新规范的制定。“当年,我们都把试验室看作很神圣的地方,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都源自于此。朱建华肯钻研、爱学习,属于我们这代焊工里最有学识的那批人。”与其共事的张翼飞直言不讳地评价道。
此后多年来,朱建华积极参与公司高新产品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实践,并以理论形式加以总结。他与公司相关部门协作,校译了《日本建造LNG储罐开发的立向埋弧焊技术》;完成了2册《船厂焊工操作手册》的编撰工作,并由公司工会印发给全体焊工,目前第3册也基本成稿;编写了15多万字《船舶电焊工基础工艺学》教材。他撰写的《二氧化碳气保焊陶瓷衬垫平对接底道焊裂纹成因及对策研究》获得上海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种对焊工进行LNG船非熔化钨极氩弧焊模拟培训的方法》获上海市专利发明。
朱建华还一直通过研发新材料、新设备,为生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他结合公司高新产品建造开展“控制双相不锈钢组织焊接工艺参数”摸底试验,有效控制了双相不锈钢的焊接质量;运用单电源双丝自动埋弧焊设备进行“二氧化碳药芯焊丝成形+埋弧焊混合焊”以及“X型坡口无间隙双面焊”工艺研究卓有成效;采取以碳钢材料先进行工艺参数确定,然后进行双相不锈钢材料试验,确保了试验周期,大幅节约了试验材料费用。
2014年开始,朱建华还担任起沪东中华高级技校首席实习教师,同时也是各层级、各条线焊接大赛选手们的教练。2016年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地区选拔赛中,他的徒弟王学宇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夺得第一名;上海船舶行业优秀焊工刘鹏鹏,在他的指导下多次在重要比赛中获得大奖;全国优秀农民工魏凤云、李占友也是他的高徒。一批批焊接人才在朱建华的点拨下脱颖而出,他被上海市人社局、市教委评为“金牌教练”和优秀技术指导。多年来,他还应公司生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邀请,利用业余时间往返于长兴岛、崇明等地为相关单位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通过师徒带教、专题讲座、专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形式,为劳务公司培训了众多高级焊工人才。
对于工匠精神,朱建华这样理解,首先工作态度一定要严谨认真,要严格遵守工艺技术规范,专业技能努力达到上乘。接着,他又形意兼备地分析起“匠”字:里有个“斤”,表面看作是斤斤计较,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追求极致的意思;外面的“匚”三面是框留着一扇门,意味着要遵守一定规范才能有所突破……焊花飞溅,积厚成器;弧光闪耀,一劳永固!秉承着匠人精神和匠心品质,朱建华继续孜孜不倦地在技艺创新和传承之路上努力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