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其中,船舶工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胡可一提出,随着智能制造的逐步推进并向制造强国的核心目标稳步逼近,船海工业也朝着建立“设计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船型智能化、建造自动化和管理精细化”的智能船厂方向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船海工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行业经历了从繁荣到“寒冬”、从“船位一位难求”到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胡可一认为,在产能扩张的同时,我国船海工业的设计水平、建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结构性产能过剩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创新驱动力不足、智能化制造水平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严峻事实。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必将影响我国船海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研究、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推进智能制造是保持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抓手,也是船海工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他补充道。
“机器替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胡可一认为,和一些先进制造业相比,目前船海工业在智能制造方面整体较为落后。即便是世界上船舶智能制造技术最为先进的德国迈尔船厂,其智能化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内场的平直分段的自动化生产,而将过度依赖手工和人员密集型生产转移到东欧的船厂;就国内而言,先进船厂主要在部件和管件的切割、焊接、涂装等环节应用机器替人,实现局部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胡可一认为,对比该时期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及船海工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实际情况,足以看出差距之大。他强调:“我国船海工业的智能制造和智能船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机器替人’不等于智能制造,在物联网的应用、智能化建造水平、数字化设计支撑能力、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管控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双通道”创新实现“换道超车”
船海工业是一个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具有按单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体积重量大、在建造过程中变化修改多等特点。胡可一提出,船海工业需要较多的柔性制造、柔性舾装,需要把人的柔性赋予到智能化的生产之中,而不完全是流水线式的自动化生产。因此,他建议应该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鼓励船舶总装企业在单个流程/制造单元/车间进行自动化生产试点和对智能化柔性舾装模式的探索和流程再造。国家、企业集团和地方辅以一定的配套和支持政策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一步一步探索、分阶段和分层级推进,在试点企业形成可复制、可移植和可推广的模式。
正如前文所说,和国际一些先进制造业相比,我国船海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落后,如果按照工业发达国家发展智能制造时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 “串联式”发展路线,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换道超车”。因此,胡可一提出,我国船海工业应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双通道”创新之路。一方面,狠抓船型研发和工艺工法的创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提升以三维“数字样船”为基础的信息化拓展应用能力。为此,广大船企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企业实际的智能化转型路径;移植适用于船海工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建设船海工业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环境;充分重视三维电子模型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探索建立单一数据源,搜集完整且高质量的数据,以智能制造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