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中国船企转战“海工” 有高地也有险滩

   2016-01-11 中国海洋报船海装备网6350
核心提示:  船市不好,转海工成为很多船舶企业在低迷船市中的脱困选择。近年来,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我国船舶企业交船难、盈利难等
  “船市不好,转海工”成为很多船舶企业在低迷船市中的脱困选择。近年来,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我国船舶企业交船难、盈利难等问题突出,国内许多传统船企积极转型扩张,迅速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在业务结构中的比例,以期通过快速增长的订单和稳定的收益提振企业的盈利能力。面对国际船舶市场低迷的严峻考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积极转型在逆境中尽显优势,顺利交船,并大力开发新船型,抢占国际市场订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促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实力不强的船企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工市场,但由于缺乏战略规划和清晰定位,盲目地进入导致海工市场秩序混乱,甚至有的企业扑倒在地,破产清算。
  传统造船业进入寒冬
  低迷的中国造船市场,多年来首次出现国有船厂破产清算的一幕,舟山五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称五洲船舶)成为最先倒下的之一。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公告称,根据浙江海运集团的申请,裁定受理该集团子公司五洲船舶破产清算一案。
  这并非第一家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国造船企业,2015年以来,已相继有东方重工、正和造船、明德重工等民营船厂申请破产重组。
  在中国造船市场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船厂的经营压力也在持续增加。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11月,54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承接新船订单231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9.1%。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939万载重吨,也同比下降15.1%。
  国内造船业还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困扰,目前中国造船产能已经由8000万载重吨下降至约6500万载重吨,但常规船型的建造产能仍然占据大部分,这也是最容易遭遇冲击的市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手持订单持续减少,船舶工业产业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作为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航运业低迷、传统造船任务不很饱满的形势下,进军海工装备领域成为许多传统船企的出路。
  船企瞄准“高精尖”
  随着中国海工装备发展的提速,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长期以来,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被欧美、韩国和新加坡垄断,欧美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垄断了海工装备的研发、前期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设备与系统的供货,同时建造少量深水高技术装备;韩国和新加坡则有较强的建设和改装能力,在研发设计和工程总包方面具有很强实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造船业在国际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国际市场份额,已从2010年的不足20%增长到35%,跃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可圈可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已交付首艘1.8万标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并签订全球最大的2万标箱集装箱船合同,打破了韩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公司建造的“维京龙”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山东烟台完工命名,成为我国建造的首座适合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80%的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总体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与欧美、日韩以及新加坡的海工业仍有一定差距。”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金鹏表示,中国现在有20多家企业涉及“海工”平台的组装业务,绝大多数是船厂转型而来,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来福士为代表,一批“海工”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迅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盲目入行步履维艰
  虽然进步明显,但由于全球船舶市场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2015年前10个月我国承接新船订单同比下降逾60%,是近年来的首次明显下滑,造船业面临接单难、转型难、融资难、盈利难、交船难的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大。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服务于海洋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的应用决定了其需求与国际油价息息相关。自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全球“海工”市场进入低谷,海洋采油企业对各类平台的需求大幅度萎缩,高速增长后的中国“海工”行业迎来了苦日子。
  “海工平台的运营与船舶有些类似,有些平台的业主是采油企业,还有些业主则是中间商、运营商等,他们订购平台不是自己使用,而是出租给第三方,这样可以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金鹏表示,由于海工平台的成本很高,这些年非采油业主的订单所占比例比较大。“企业想获得新订单,就必须在技术或者价格上有很强的优势,对多数新转型过来的企业来讲,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这个挑战可以说是致命的。”
  “目前国内船企手持的海工订单大部分来自国际投机船东。”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余表示,受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许多企业现金流十分紧张,为摆脱困境,他们纷纷向船企提出延期交付以推迟大比例的交付尾款,进而导致船企交付难的现状。
  同时,海工行业“高大上”的特点,决定了其进入的门槛高、风险大。一些盲目“入行”的造船企业缺乏科学的定位和规划,导致低价盲目接单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企业转型太快,没有建造海工平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力,未做好充分的技术和管理储备,无法应对高标准的海洋工程项目船东和监造团队,设计建造的质量跟不上,建造节点拖期,导致交付难。
  创新促海工企业转型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助力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去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符合《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的公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海工企业入围,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挤压落后企业生存空间,帮扶船企渡过难关。
  专家认为,企业应尽快对接国家战略,通过技术、设计和金融服务三大创新,突破产业发展困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要加强技术创新,用互联网技术重塑海工产业格局,推进智能化制造。同济大学教授陈明说,“今后智能船厂的生产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互联网、智能机器人,随时对安全性、舒适度和实用性进行调整,客户可以随时参与船舶设计、制造,并以模拟技术亲身体验船的性能。”
  同时,还应加强设计创新,打造海工产业核心竞争力。金余表示,随着国际先进海工装备设计标准越来越高,新建海工装备的性能不仅要考虑当前需求,还必须考虑满足未来新标准的需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时应紧贴用户需求,切实解决用户关心的安全高效快捷问题。”
  此外,还应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用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资金制约。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船企出现不同程度的业务下滑,金融机构逐渐收紧银根,企业面临融资难题。应加快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建立国家资金支持引领性、基础性研究项目,鼓励银行资金扶持有特色、有创新、有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优化行业构成。
 
标签: 船企 海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