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克罗地亚政府一直在积极为推进该国最大造船集团——Uljanik集团重组寻找战略投资者,并对“中国救兵”大抱期待。但中船重工派出代表团在几番实地考察后没有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意向,克罗地亚造船业的希望落空了。
好消息:面对Uljanik集团高额的重组成本,克罗地亚政府也表示“无力回天”,只能支持该集团旗下债务负担较轻的3.Maj船厂“重获新生”。
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克罗地亚造船企业终于有了好消息。
近日,克罗地亚政府负责人公开表示,尽管政府无力支持该国最大的造船集团乌利亚尼克(Uljanik)进行结构性重组,但是由于该集团旗下的五三船厂(3.Maj Shipyard)尚未过度负债,政府将支持该船厂走出困境、重新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也有坏消息。克罗地亚政府一直在积极为推进Uljanik集团重组寻找战略投资者,以挽救该国造船业于危难之中,并对迎来“中国救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中船重工派出代表团在几番实地考察后也没有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意向,克罗地亚造船业的希望也落空了。
“债台高筑” 濒临破产边缘
Uljanik集团是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集团,曾经成就了克罗地亚造船业的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末居世界第三,位列日本和韩国之后。该集团拥有克罗地亚4家大型船厂中的2家,分别是位于克瓦内尔湾沿海城市里耶卡(Rijeka)的3.Maj 船厂和位于伊斯特拉半岛西南部城市普拉(Pula)的Uljanik船厂,造船设施包括2座浮船坞和3座干船坞,年造船能力约为75万载重吨。
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加之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Uljanik集团及其下属船厂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一直在努力避免破产。
据业内人士介绍,Uljanik集团的核心产品化学品船、滚装船在与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船厂的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股东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该集团新开发的挖泥船、小型邮轮等产品并未得到市场认可,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自2015年以来,尽管克罗地亚政府在融资及保函方面为Uljanik集团提供了担保,但该集团的订单仍不断减少。10年来,Uljanik集团年均新船接单量仅为3艘;2017年以来,先后有12艘新船订单被船东取消,其手持订单目前仅剩下5艘。
新船订单萎缩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由于新订单减少,导致船厂资金流动紧张,无法支付原材料及设备采购款、工人工资和分包商项目款,进一步导致建造脱期、船东取消新船合同,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船厂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逐渐丧失持续经营的能力,到期债务违约等更使得船厂“债台高筑”。据了解,2017年,Uljanik集团全年亏损高达2.8亿美元;截至2018年6月底,Uljanik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3.37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9%。其中,Uljanik船厂负债2.5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282%;3.Maj船厂的情况相对较好,资产负债率仅为39.3%,但经营恶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无力回天 政府仅支持3.Maj船厂“重生”
2017年年底,Uljanik集团开始重组,重组方案多次易稿。随着时间推迟,重组成本不断增高,目前已经达到8亿欧元左右。面对高额的重组成本,克罗地亚政府表示也“无力回天”,只能支持该集团旗下债务负担较轻的3.Maj船厂“重获新生”。
“3.Maj船厂不是一个过度负债的企业,并且仍有新造船问询。”克罗地亚政府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愿意支持3.Maj船厂重新启动生产运营,帮助解冻3.Maj船厂的账户,协助其重新开始生产和完成相关项目的准备工作,并希望3.Maj船厂制定出未来的运营计划。据相关报道,目前3.Maj船厂的手持订单量共计3艘,分别是1艘化学品船、1艘散货船和1艘汽车运输船,3艘在建新船全部定在今年年内交付。在政府发声后,里耶卡的商业法庭也宣布将3.Maj船厂的破产听证会推迟至今年9月26日。
相较于兄弟船厂Uljanik船厂,3.Maj船厂是个“幸运儿”。据路透社报道,负债累累的Uljanik船厂在经过近1年的苦苦挣扎后,已经于今年5月宣布破产。该船厂的破产,导致1000余名工人失业,其所在城市普拉的经济也相应受到创伤。
希望破灭 未能与中船重工达成合作
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克罗地亚政府不能支持Uljanik集团进行重组,但是作为Uljanik集团的大股东,其一直努力寻找潜在投资者,推动该集团进行股权重组。2018年以来,多家潜在战略投资者对Uljanik集团进行了尽职调查,包括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达门集团、意大利Palumbo造船集团、克罗地亚斯普利特船厂(Brodosplit)、克罗地亚可再生能源公司Kermas Energija以及乌克兰钢铁集团Smart Holdings等。此外,Uljanik集团还对于迎来“中国救兵”满怀期待。
今年4月,中船重工代表团访问了Uljanik集团,与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及其经济团队就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普连科维奇介绍了克罗地亚造船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其海洋地理环境介绍了在港口、物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计划,表示欢迎中船重工在克罗地亚投资兴业。中船重工高级代表团考察参观了Uljanik集团旗下的Uljanik船厂和3.Maj 船厂,表示愿与克罗地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后,中船重工代表团还赴克罗地亚Brodarski研究所进行了深入考察。据了解,Brodarski研究所成立于1948年,原本属于前南斯拉夫,是克罗地亚军用和民用船舶的主要设计单位。
中船重工的到访,使得克罗地亚对于迎来“中国救兵”的期待很高,然后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记者近日核实了解到,中船重工并未与克罗地亚方面达成任何合作。事实上,这也是基于实际情况的现实选择。
对于中船重工与克罗地亚的合作,此前即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鉴于Uljanik集团的经营状况及其产品竞争力情况,中船重工需审慎推进投资事项。一方面,从资金角度看,Uljanik集团目前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重组涉及集团管理层、股东、工会、供应商、债权银行,克罗地亚政府、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欧盟等监管机构以及现有和即将进入的战略投资者等,面临的局面非常复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组成本还将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该集团市场竞争力弱化趋势明显,其常规船舶产品相对亚洲船厂无明显竞争优势,复杂船型产品相对欧洲主要竞争对手也无明显竞争优势;旗下船厂能够建造的产品目前我国国内船厂都能建造;在各类滚装船领域的设计能力突出,但投资或者收购后进行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的阻碍较大。此外,全球船舶工业目前正从欧洲、日本、韩国向中国、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投资欧洲造船企业需考虑市场、劳动力等产业发展的要素,还要考虑Uljanik集团面临严格的劳工保护法律和欧盟委员会监管的现实条件。
以此来看,Uljanik集团寻得外部投资者的难度很大,处于危难之中的克罗地亚造船业恐很难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