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两船合并 中国船舶业改革进行时

   2019-09-28 船海装备网4580
核心提示:在南北船20岁生日之际,两家企业宣布即将结束20年的分家历史。2019年7月1日,“南北船”所属8家上市公司集体公告,中国船舶工业

在南北船20岁生日之际,两家企业宣布即将结束20年的分家历史。2019年7月1日,“南北船”所属8家上市公司集体公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船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以下简称“中船重工”)正在筹划战略性重组。


8月17日,中船重工时任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公开表示:“南船北船‘离婚’20年,现在要‘复婚’了。当年分开是对的,是为了促进竞争,推动中国成长为造船大国;现在合并也是最好的时机,可以聚合资源、减少‘内耗’,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从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管理到市场化竞争,从昔日的有海无防到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的70年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之路。


从政府到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工业行业实行政府管理。1950年10月1日,中央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主导船舶行业发展。后来随着机构改革,船舶行业前后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工业管理局、第六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六机部”)。


这些政府主管部门,既负责产品开发和组织生产,又负责后期销售,这种管理方式在国家经济起步阶段,由于项目少、资源少、易于集中管理,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企业缺乏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开始转变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我国开始尝试用经济组织代替行政机构进行经济管理。1982年5月,我国第一个打破地区和部门界限,按行业实行联合和改组的专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船舶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彼时,船舶总公司是国务院领导下相当于部级的全国性专业公司,由六机部138个直属单位和交通部15个直属单位组成。其中,修造船厂26个,船用配套厂66个,事业单位61个。全公司职工30万人。


虽然这一改革带有比较强烈的行政色彩,但仍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在成立之初,船舶总公司为了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成立了多个地区分公司,在总公司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把权力下放给地区公司和基层企业,实行总公司、分公司和基层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上由行政手段管理过渡到由经济手段管理,由集权管理过渡到分权管理,由生产型结构过渡到生产经营型结构,由大而全的工厂过渡到按照专业化分工的总装厂和配套厂。这些改革逐步使船舶工业内部企业具有了活力,对船舶工业影响深远。


这一阶段的改革也有其局限性。作为企业,船舶总公司仍然带有比较强烈的行政色彩,在内部管理上,尤其在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上,仍然带有政府行政管理的痕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对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改革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把原有的几大军工集团一分为二,形成每个产业均有两大集团的竞争局面。1999年,船舶总公司一分为二,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正式成立。两大集团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的造船工业属中船重工,长江以南的造船工业属中船工业,两家集团共同掌管中国的主要造船资源和军工资产,业内也将它们称为“南北船”。


通过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来一家大国有公司近乎垄断的局面,促进了船舶工业的竞争。


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正是这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使得中国船舶工业开始放眼世界、跻身国际市场,在与世界强手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工业行业之一。


为尽快缩短和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差距,船舶工业企业把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


从1979年开始,船舶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先进船舶制造技术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先后搜集了世界七大船级社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8900万字的国外标准、规范及工艺资料。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


在经营上,先以价格优势争取订单,逐步做到随行就市。在船型选择上,从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工艺、技术比较接近的常规船型做起。在船舶设计和配套上,对国内暂不能满足需要的,先从国外进口“以进养出”,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后,逐步替代进口。


20世纪80年代初,六机部以香港市场作为突破口,实现了船舶出口合同“零”的突破。1982年,六机部下属的大连造船厂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27000吨散货轮,历经太平洋、大西洋恶劣海况的考验,首航成功并交付船东,中国船舶工业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此后,船舶总公司和“南北船”又陆续将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原会长助理杨新崑2018年曾发文回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世界造船工业的发展变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造船中心在欧美。当时,杨新崑以工程师身份代表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为原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原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监造船舶,目睹了欧洲造船工业水平及发达的船舶配套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造船中心逐渐向日本、韩国、新加坡转移。日本造船工业本土配套国产化率为98%,韩国造船工业本土配套国产化率约为85%;21世纪初,世界造船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主要是长三角地区、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在造船第一梯队国家中,中国一举超过日本、韩国,造船产量成功登顶。


 
标签: 中国船舶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