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海洋航运产业处于低谷,以及国家对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产能过剩的产业限制和调整,启东市海工船舶行业利用产业竞争加剧的阵痛和市场倒逼转型的机遇,穿越市场海洋的峰谷,实现了华丽转身、逆流而上。
腾笼换凤 长江入海口驶出“梦之队”
2019年12月26日上午,海工船舶工业园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施工队伍正在加紧基建。“一期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30%,预计到2020年6月生产出第一根风电桩。”项目负责人徐坚波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风电桩,全部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5亿元。
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工船舶工业园盘活闲置工业用地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对海工船舶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一些传统造船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普遍订单不足,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发展前景黯淡。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主动出击,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招引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实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园区新引进总投资10亿元重特大项目3个,总盘活土地2000多亩。“强强联合、优化配置、资源重组……目前,落户园区的20家企业,其中有6家海工船舶企业纷纷攀上了国企、央企的大船,有10家是上市公司。腾笼换凤后的海工船舶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发新生。”
近年来,海工船舶工业园还积极培育和引进“专、精、特、优”等项目,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挺进,长江入海口相继驶出“大国重器”。全球最大吨位风电安装船、世界最大的C型船用液罐、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铁建风电01”……不断刷新当今世界船舶海工产业新高度。
创新转型 市场寒冬里奔腾“暖流”
2019年10月25日上午,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的N792中铁建风电安装船完成试航任务,返回公司码头。而在10月初,中远海运海工建造的“益驳301”轮、“益驳302”轮相继交付,等待半潜船装载运往非洲几内亚,参与中铝几内亚铝矿项目的运输。与此同时,12000DWT顶推组合体系列驳船中“益驳303”“益驳304”“益驳305”3艘船舶顺利出坞。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创造了3天交付2艘驳船,3艘驳船出坞的新记录。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是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船舶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企业由原先的以钻井平台为主营的单一产品模式创新升级以“FPSO+模块”双轮驱动模式,转身进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型是涅盘升华的必经之路,船企转型形势喜人的背后,更是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这个400兆瓦的海上升压站是全亚洲最大的。”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涛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和同济大学合作的结晶,直接奠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去年开始,蓝岛在生产中发现,用传统的方式已无法稳定控制公司生产的大型钢结构,但技术人员始终无法突破这一瓶颈。就在公司无计可施时,园区为企业和同济大学“攀上了亲”,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帮助企业和盘托出技术需求,推动企业“强筋健骨”。
集群突围 “启东船队”挺进深蓝
2019年12月16日,由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的国内首艘13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铁建风电01”交付使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再添“大国重器”。该船融合了当前世界最新科技,多项技术打破国内记录,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综合性能最高的海上风电安装船舶。
该船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打造,中船工业集团第708所整体设计,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研发、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舶。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仅用16.5个月,全部完成生产设计及总体建造,创造了国内同类型产品中建造速度的最快记录,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先的建造能力。
如此“大国重器”,不仅仅是“铁建风电01”。2019年3月,世界首创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在振华重工开工建设。5月,由振华重工建造的国内首创的“振渔1号”深远海大渔网箱养殖平台正式投产。7月,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海洋生活服务平台“高德4号”在中远海运海工成功交付。8月,中远海运海工首个浮式生产储油船“彩虹号”成功交付。10月,世界最先进的海上工程作业船之一的N829船在中远海运海工完工交付。
集群突围,才会走向更远的未来。近年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内抓管理、外拓市场,以海工装备(FPSO)和模块“智”造为主,以特种船舶建造和海工修理改装为辅,拓展中小型邮轮建造和FSRU、FLNG改装与建造市场,成功对接世界一流油气公司和总包商,并成功签约北极LNG模块工程,在手订单达70亿元。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打赢阶段性“翻身仗”,全力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