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背后,上海交大三代人潜心造船

   2020-01-10 船海装备网4030
核心提示: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体现了上海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的显着成效。


今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也是交大1949届造船系的校友,与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都来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强国梦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研究所,一直从事开创性的高技术船舶和装备研发,曾开发过“胜利二号”钻井平台、首艘大型双体客船“瑞昌号”等船品,也研制出“天鲸号”“新海旭”等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他们立足优势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学研用,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我国首位造船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已经103岁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杨槱,“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谭家华,国内高校唯一一位“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以及他们身后一批批年轻团队都来自于交大船舶研究所。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近代在造船、海洋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布局。我国第一艘万吨轮总设计师、第一首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总设计师也都来自于交大船海系。


2018年起航开赴远海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海旭”号绞吸挖泥船已经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它是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设计的第56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它总长138米,总装机功率26100千瓦,标准疏浚能力6500立方米/小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该船的核心设备:挖掘系统、输送系统、定位系统和控制系统均实现国内设计、制造。“新海旭”的成功,也标志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并形成了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总装建设和配套设备建造的完整产业链。


海洋科学产学研一体化


国家对上海交大船海系的支持力度很大,“硬件够硬”是最直观的体现。该专业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世界一流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我国首座、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池,装备与功能当前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开发深海装备的首选试验设施。同时还拥有国内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空泡水筒、海洋工程水池、水下工程水池、水声水池、先进制造实验室、内波分层流水槽、操纵PMM装置、立管疲劳试验装置、液舱晃荡装置、平台定位模拟培训操作系统、高温高压深海微生物采样培养装置、饱和潜水模拟舱等试验设施,形成了科学研究、试验验证、工程实施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并依托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上海潜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标准化规范化机构推进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服务和开放共享。


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进一步守住海洋这一块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海洋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一端对接造船产业、海上资源开发行业、海军装备建设,形成了包含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海上作业、工程服务等的支撑体系;另一端扩展到包括海洋国策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探索、海洋资源调查等的基础学术领域,服务我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建设。


2013年,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动上海交大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8月,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学院和极地深海技术研究院开展极地与深海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和应用,大海洋学科群布局逐步完善。


上海交大正在积极进行大海洋学科的谋篇布局,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推动我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建设。包括研制全海深无人遥控潜水器,形成系列无人遥控潜器批量建造能力,为各种类型科考、海洋探测服务;研制海底采矿机器人,完成产业化样机研发,支持我国企业形成产业化能力;建设海底信息网布防装备,完成工程化样机研制,支持相关部门和企业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转变成果产出方式,聚焦科学研究与方案设计向融入甚至带动产业发展转变。


 
标签: 上海交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