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原油期货价格暴跌,5月交货的WTI原油(美国西得克萨斯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暴跌约300%,收于每桶-37.63美元,历史首次跌入负值,盘中最低报每桶-40.32美元。据了解,油价负数意味着将油运送到炼油厂或存储的成本已经超过了石油本身的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海工装备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单,二是交付。首先,能源价格下跌导致部分准备启动的能源项目或正在进行的能源项目将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开发商和运营商面临油价低、开发成本高的问题,海洋油气开发需求将明显下滑,所以短期内,海工装备订单量会明显下跌。其次,对于在建装备而言,船东面临租船价格低、公司资金流动受阻等问题,可能会发生取消租约的情况,而船厂在原先库存仍在进一步消化的基础上,可能面临新一轮库存风险。
此跌非彼跌
“海工装备是为海洋油气开发服务的,与陆上油气开采相比,海洋油气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低油价下海洋油气开发项目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受疫情影响,面对油价持续下滑,近期油公司已经开始缩减支出,并推迟了一些原定今年计划开发的新项目,以保持现金流充裕。新造海工装备的需求也会进一步降低,海工装备订单将明显下滑。”中国船舶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辉说。
他指出,虽然此次市场不景气和订单下滑的情况,让人想到了2014年的油价大跌,但两者差别很大。此次油价下滑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上次的油价下滑主要因为投机作祟和美国页岩油革命。
2013年,世界石油供需相对宽松的形势仍持续,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地缘政治不稳与市场投机导致国际油价宽幅振荡。在经济形势明显向好、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供应出现较大问题,加之不断涌现的地缘政治事件等多重利多因素叠加的大背景下,投机者对国际油价看多者居多,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原油期货市场,试图推高国际油价。同时,美国页岩油突然增产,实现爆发式增长。这使美国在2014年从石油净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这样一来,全球能源的供给量发生了变化,但需求量没有出现增长。当供给和需求发生失衡,油价也自然出现了下跌。
张辉说:“2020年的油价下跌,是因为受疫情影响下,企业停工和停产、交通运输受限等因素导致石油需求大幅下滑,此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产规模不及预期,供应过剩情况加剧,油价在供需两端面临双重打压,出现了油价历史新低的局面。短期来看,疫情持续下的油价仍然面临压力,全球海工装备市场不容乐观。但从中长期看,当前油价水平远低于产油国的财政盈亏平衡成本,如果当前低油价持续下去,那么作为能源出口国的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等,其财政收入将大大受到影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产油国有望进一步加大减产力度,以推动供应过剩局面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对原油消费大国来讲,低油价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缓解通胀压力,推动经济恢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原油需求侧的改善。”
未来,一旦疫情结束,各国的生产建设恢复,全球经济将慢慢“复原”,届时石油需求也会得到改善,中长期来看,国际油价有望逐步恢复到50美元/桶左右。
库存难消化
去年,得益于油价回升,国内外很多钻井平台得到交付。今年,油价下跌,一些已经租出去的平台被取消了租约,很多油气开发活动也停止。疫情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库存得不到进一步的消化,在建装备完工后,也很难获得租约,反过来加剧了全球海工装备的库存。
“国际油价暴跌,海工装备租赁需求出现下滑,租金也将持续走低,船东的经营情况面临考验,这种情况下船东推迟接船,船东和船厂之间也会有相互扯皮的情况可能出现,海工去库存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张辉指出。
2019年,尽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年初和年末两轮OPEC减产协议达成对油价形成支撑,国际油价年末收于67美元/桶,较年初上涨24%,为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环境。同时得益于近几年整个油气产业成本的压缩,海洋油气开发活动保持增长,带动了海工装备作业需求绝对量继续攀升。但是,上游市场呈现复苏势头,并未扭转海工装备供应过剩的形势,装备闲置规模和船厂库存装备规模依旧庞大,海工装备新建和改装需求严重不足。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共计成交各类海工装备75座/艘,成交数量大幅下滑,降幅约41%;成交金额合计约115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约11%。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海工装备市场的复苏速度将进一步缓慢。目前,韩国和新加坡的在建海工装备71座/艘,其中31座/艘成交于2015年之前,大多都已完工,低油价下这些库存装备的交付将面临更大难题。
此外,在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海工装备运营商和石油公司为了“保命”,可能会滥用不可抗力,推迟接收甚至不接收装备。
据投资研究网站Seeking Alpha消息,当地时间4月7日,Golar LNG公司收到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不可抗力通知,该通知表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BP欲将双方签订的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Gimi”号的接收时间推迟至2023年。Golar LNG对此回应称,已要求BP对当下发生的疫情为何会导致接收时间延期一年作出具体解释,并正在与其展开积极对话,以了解该不可抗力因素对BP产生的具体影响。
Seeking Alpha网站分析指出,疫情确实是不可抗力因素,但真正导致BP推迟“Gimi”号接收时间的原因是石油和液化天然气(LNG)的较低价格将损失该FLNG开发项目的。消息称,Golar LNG可能会对此向BP提起诉讼。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使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过于求,从而导致能源价格大幅下跌,继而影响了海工装备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能源价格下跌对于BP这类公司来说是可预见的情形,能源价格在历史上也曾多次下跌,而这并非不可抗力因素。
除了使用不可抗力,直接取消合同的情况也将不断出现。
近日,瑞典能源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和2021年,全球海上钻井承包商可能会遭遇高达10%的合同被取消的困境,这将意味着总收入恐将损失约30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大约6座平台的合同被取消,合同价值约为4亿美元。Rystad Energy表示,2014年~2017年总共有大约价值220亿美元的合同被取消。如今,这个刚刚开始恢复的市场不得不再一次遭遇重大打击。
该机构还表示,这一次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是残酷的,并且将持续一段时间。摆在钻井承包商面前的这一次下行危机,将比度过上一个低迷周期要艰难得多。
装备遭延期
海工装备涉及的进口设备较多,船企在建造过程中,需要大量外协。疫情期间,国外供应商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海工装备的工期拖延。
张辉表示,海工配套设备厂商以欧美企业居多,如今疫情在欧美地区扩散后,供货商停产,影响了设备生产;在运输环节,随着各国港口封闭、航空运输受限等因素,设备供应的及时性也会大打折扣;在设备安装环节,一些复杂设备需要国外厂商的专业人员现场进行指导安装,国外人员不能到场也将影响项目进度,船厂在建项目的进度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同时,船厂本身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会影响海工装备的建造进度。
4月2日,新加坡吉宝船厂确诊病例持续增加,目前至少已有21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成为新加坡境内的主要感染群之一。而随着来自外籍劳工宿舍的确诊病例急剧上升,同时,吉宝船厂也根据新加坡环境局要求,彻底清洗和消毒病患接触过的设施,并关闭了部分船厂区域。由于有直接接触和船厂关闭等原因,吉宝船厂总共有近1500人被要求休假14天。
这样一来,吉宝船厂一些在建海工项目也受到了影响。其中,一艘在建Fast4Ward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由于吉宝船厂工人感染导致停工将面临延期交付。
而已经投入运营的装备,一旦爆发疫情,不但影响了运营商的收益,也影响了运营商后期的接船计划。
4月11日,由荷兰SBM Offshore拥有并运营的1艘FPSO在巴西海上爆发疫情,已有53名工人确诊感染。目前,SBM Offshore已经实施了全球响应计划,密切监控公司船队在全球的运营状况(包括密切关注船队中的所有船员,管理特殊情况;同时实施了关于事故预防和应对的策略,并制定了应急计划)。
SBM Offshore发布最新公告称,由于疫情影响了公司运营,关于“Liza Unity”号FPSO的建造、安装、租赁和运营合同的部分项目可能会面临延误。目前,SBM Offshore有多个FPSO项目在中国和新加坡建造,鉴于疫情对SBM Offshore业务的影响程度,不排除这些项目未来可能面临一些延迟。
张辉表示,经历过2014年海工市场的教训后,船厂承接海工订单时更加谨慎,因此当前全球的海工装备订单中,投机类的很少,大多数订单具有明确的项目需求,因此被弃单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延期的可能性较大。从主观看,受疫情影响,船厂有不得不延迟工期的诉求,如新加坡吉宝船厂因为有员工感染疫情,不得不停工,对工期产生了影响;从客观上,船东因为市场需求不明朗,观望情绪增加,也有主动延期的诉求。两方面原因的影响下,预计2020年一些在建海工装备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延期”。
张辉说,针对BP要求Golar LNG延期一年接收“Gimi”号的事件,当前BP公司更多是出于缓解短期资金投入的压力考虑,希望进一步观察市场情况,等市场好转后再开始投产,提升项目的综合收益水平,大型浮式LNG项目的租约时长一般在20年以上,石油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一般是基于长期油气价格水平的综合考虑,因此弃单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未来油气价格进一步恢复,BP甚至有可能要求加快进度推动项目的尽快投产,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因素驱动。
据了解,根据协议,BP将于2022年接收该装置并将其部署在位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海上边界的1个近岸枢纽进行投产。该装置每年预计可生产约245万吨LNG。因此,与其说借不可抗力而不要装备,不如说借不可抗力延迟装备接收。
内需助发展
虽然,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再一次陷入“深谷”,但对于国内海工企业来说,从本国找需求、消化库存,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当前,我国船厂仍有一些历史遗留的库存海工项目,低油价下海工去库存的步伐或将放缓,船企压力将进一步更大。为了更好地释放这些压力,建议船企关注国内的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挖掘国内海洋油气开发需求,通过加大研发力度,让海工装备既能发挥自身所长,又能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贡献。”张辉说。
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9年版本显示,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6.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达28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42.9%。而且近些年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国一直在推动气代煤工作,对天然气需求有增无减。但是,如果我国能源结构长期维持不变,仍然依赖于石油进口、天然气进口,那么伴随社会发展,我国的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会持续升高,直至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由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国内海洋油气的投资和工作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不仅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机遇,也给国内建造海工装备的船企提供了机遇。
3月26日,我国自然资源部公开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若未来南海实现大规模开采,海工装备中的钻采装备将最先获益。若国内船企紧盯南海油气开采需求,加快做好相关装备的研发、建造工作,将助力其在未来国际油价的波动中,走出一条平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