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50许,“奋斗者”号布放至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于7:42抵达万米海深,进入坐底作业巡航的环节——坐底是指在综合考虑潜水器的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的条件之下,人为地让“奋斗者”号海底着陆,以便开展海底科考和作业。
除却下潜深度,“奋斗者”号要挑战的另一个纪录是海底最长作业时间。坐底之后,舱内三位潜航员将在海底进行一些采样工作,预计持续6小时——这也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海底设计最长的作业时间。
据央视新闻报道,三位潜航员于4:20进舱。在万米深海,他们要面临各种身体考验。潜水器布放时,水面温度约为30摄氏度,而随着潜水器下潜至万米海底,舱内的温度仅约20摄氏度,并伴随湿度下降。尤其坐在中间的主驾驶员张伟(音),由于位置靠近球壳,体感温度格外寒冷,脚底温度仅1-2度。因此三位潜航员随身携带了防寒保暖衣物,以及运动饮料、面食及香梨等食物,供其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三位潜航员在潜水器内拍摄的午餐合影)
“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奋斗者’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万米海底。”这是在“奋斗者”号海试现场指挥部,通过搭载的声学通信系统,万米深海传来的潜航员声音。
潜航员还透露:“我们现在正在近底航行观察”,“海底有很多不明的体积比较小的海参,现在具体观察寻找比较有价值的生物和观测机制。”
在今日的海试过程当中,“奋斗者”号已经成功经历布放、下潜、坐底作业、巡航过程,即将抛载上浮并回收,预计三位潜航员将在今日17时许返回母船。
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
1986年,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
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纪录保持在了7062米。
2016年,在“深海勇士”号尚未下水的情况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开始同步研制,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奋斗者”号。
据了解,除载人潜水器外,中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模式,是中国首台万米级科考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