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在洋口渔港8号码头,停靠着一艘写有“中蓝68号”字样的崭新的工程船,蓝色船体、白色桅杆、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舱体中,船员们在船长周学权的带领下,细细检查齿轮箱、水泵、电气设备、助航仪器、锚泊设备、消防救生设备……“明天是个好天,我们今天就要为1000多海里的广州航行做好准备工作。”周学权告诉记者。
“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郑智化的这首《水手》让多少年轻人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产生了美好的幻想,期待自己驰骋于那一片蔚蓝之中。但对于周学权来说,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是为生活所迫。
1965年,周学权出生在一个困苦的家庭,父母务农,还有一个弟弟。12岁,在那个本该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年纪,他跟着大人下海采捕文蛤,辛苦自不用说,好歹赚来些钱补贴家用。直到1995年,他在而立之年意识到,不能一辈子给人打工。于是,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24万元拿出来,其中一半用来建房子,算是给妻子和6岁的儿子一个交代,另一半则买下人生第一条渔船,在一位老渔民的带领下出海。捕鱼工作又累又脏又杂,不分昼夜,下网收网、杀鱼、分拣等级、入冻仓,每天都是穿着湿衣服干活。伙食很简单,米饭以外除了鱼还是鱼。“晚上躺在甲板上看着星星,想到家里的老婆和儿子,会觉得自己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周学权动情地说。
大海带来的不只是辛劳、艰苦,还赠予他经验以及做强做大的勇气。2012年,周学权卖了旧船再投入40万元买了一艘可承载6吨的铁船,请了两名伙计。这下可以扬帆远航,到更远的海域,收获更多的鱼获,赚得更多的财富。
2016年,已经年过半百的他觉得身体大不如前,不能承载日夜捕捞的工作强度,由此萌生了改行的想法。在与一位从事工程船作业的朋友闲聊中得知,随着国家水利建设、港口作业、海上施工的增多,输送人员兼顾住宿的海洋工程住宿船成为大热门。这个活计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还不用离开这片赖以生存了大半辈子的大海。没有太多考虑,他卖了渔船,和那位朋友一起出资购买了一艘有20多张床位的海洋工程住宿船,第一年就挣回了本钱。2018年,周学权再买两艘同样的船投入运营,每年每艘船收入100万元左右。
没想到,今年年初碰上新冠肺炎疫情。“4个月没有出海,工人工资照发,保险照交,船的日常维护照做,疫情带来的损失无法挽回,只希望后期回款不出问题。”周学权告诉记者,工人工资、加油、伙食都是需要先行垫资,一艘船的年支出超过60万元,而工程款项都是年底才能结清,死账、赖账都是有的。
因工程量增加,今年,周学权购买了第4条海洋工程住宿船,裸船加装修共花费260万元。船体长约40米,宽约7米,包含两个会客厅,可容纳50余人住宿,电视、冰箱等电器设施齐全,24小时热水供应,中央空调不断电。“根据往常盈利来看,这艘船收回成本需要3年左右。”他表示,其实这把年纪也不求什么了,但是想到还有9名船员靠自己过活,还是想再拼一把。
新船首航目的地广州,是至今跑过的最远的海域。“估计要航行6个日夜,希望顺顺利利。”周学权说。他身后的大海一片风平浪静,等待着他的再次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