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中国又一自主制造“重器”——“中山大学”号交付

   2021-06-26 船海装备网4810
核心提示:6月26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交付,标志着江南造船在公务科考

6月26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交付,标志着江南造船在公务科考船领域取得又一突破向“打造中国科考旗舰”定位又迈出坚实一步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复旦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长卢霖,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长黄大吉,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玉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体军,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副总经理庄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杨建民,江南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鸥、副总经理张俭、资深专家张申宁等领导,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南省气象局、七一一所、七〇八所、上海海事局、中国船级社、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的来宾参加仪式。


“中山大学”号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进行详细设计,江南造船进行生产设计及建造。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设计吃水6.0米。该船经济航速12.0节,最大试航速度16.5节,排水量6880吨级,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100人编制下自持力60天。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采用直流母排+蓄电池储能技术,艉部配有两套永磁电机驱动的齿轮全回转主推进装置、艏部配有两套轮缘永磁侧推装置,具备DP1动力定位能力,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


林鸥在致辞中对出席仪式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共同见证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交付,意义非凡。


他强调,该船的顺利交付,离不开中山大学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离不开中国船级社、佳能监理、七〇八所等参建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协同,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表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今天的交船仪式标志着一艘集“绿色、智能、安静”于一体、世界领先的海洋综合科考船面世,对提升海洋学科类人才能力培养,对中国海洋科考事业,乃至快速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他表示,随着该船的交付,江南造船与中山大学一定会开展更为密切、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以高质量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共同描绘新的华彩乐章。

陈春声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顺利交付是中山大学全体师生期盼已久的时刻,向关心和支持该船建设的各级领导,以及辛勤付出的参建各方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他表示,该船的交付,使中山大学拥有了逐梦深蓝的“舟楫”,有了加快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更有了扎实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紧扣当前党和国家对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聚焦南海,并积极向深远海和极地拓展延伸,责无旁贷担负起新时期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的责任,争当国家经略海洋的先锋队,建设国际高水平的海洋学科群,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他表示,“中山大学”号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创新技术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综合科考实习船,它的设计和建造非常成功,船舶的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搭载的先进船舶装备和科考仪器设备,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中山大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再添“重器”。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山大学将更加坚定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同时,将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以科考船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其他涉海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海洋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发挥砥柱作用,共同为中国海洋科考事业奋斗!


2018年11月签约后,江南造船迅速成立了以副总经理张俭任组长、资深专家张申宁任总指挥、专项工程二部部长顾佳琦任现场指挥的领导小组,建立“三总师”项目管理团队,同时联合船东、七〇八所、中国船级社,采用大项目团队管理模式,以“同心同向、同步同行”为共同原则,精诚合作,攻坚克难,确保了船舶按照合同节点有序推进。


该船于2019年10月28日开工,2020年3月30日上船台,2020年8月28日下水,2021年5月17日完成试航,2021年6月26日交付。期间主要建造物量完成投钢量3550吨、管系22000根、电缆372公里、油漆146897升、常规关键设备320台套、科考设备仪式153台套,118间舱室、其中包含住人房舱57间,实验室10间。


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大项目团队、各参建部门紧紧围绕“细设计、重物资、推进度、把质量、零事故”5大方面推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建造。“我们全过程、全流程推行了‘三化’即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项目总工艺师陈昌友介绍。该船的建造在成功交付系列公务科考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智能制造,针对建造周期紧、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关键问题,江南造船联合船东组建了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电磁兼容控制等19个关键技术团队,通过提前技术策划开展难点攻关,制定解决方案,为连续开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船台到下水系泊调试,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好在各方一盘棋,一个目标,有力保证了生产。”项目总建造师张文龙介绍。面对严峻疫情,根据项目复工复产需要,副总指挥陈敬德、建造总监吴海铭及驻厂项目组人员第一时间返沪并积极响应配合上海市政府和公司的疫情防控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大团队提前梳理设备分布图和下水前设备索引图,精准掌握全船677台套设备,尤其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设备做到科学分级管控,满足现场的生产需要;疫情隔离期间推行了“不降质量”检验新方法,各方共享每日生产质量速报,江南造船首个使用5G远程新检验模式,完成75台套设备外检试验(FAT);单元制作推行“长胖思路”,仅68个单元就完成2115根管子安装;推行舾装“三单管理法”,从源头到安装全过程管控,先行阶段舾装安装率达到95.7%,创公务科考船新高。


大团队,擅谋擅策,一次性做好。在各项工作推进中,船东、船厂、船检、七〇八所等各方围绕“技术讨论-作业指导书-现场施工”理念,注重沟通,多项工作实现一次性做好。全回转推进系统,艉部总段拉线、模块吊装、定位均一次性完成,仅用28天完成安装,焊接后1号法兰间隙为0.13毫米、2号法兰间隙为0.15毫米,精度均高于设计标准;全航速减摇鳍吊装、定位一次完成,设备外检试验一次验收成功;直流母排基座安装精度为1毫米/1000毫米,小于5毫米标准,首次安装仅用2.5天一次性完成;侧推封盖制作全过程控制,一次性验收通过,安装精度完全吻合船体结构。“关键设备不仅实现高效安装,且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进一步彰显了公司科考船建造的水平,得到了船东的充分认可。”项目总质量师乐美鑫表示。


“项目组在出发前会同船东、船检、船级社与近30家服务商反复沟通协调,针对试验项目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制定了详实的应急管控预案,以及完整详细的试航计划,最终验证了该船的设计和建造非常成功”试航总指挥顾佳琦介绍。由于策划到位,该船仅用8天完成了41大项100余小项的主要试验内容,且各项技术指标性能优良,获得船东、船检一致好评,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通过试航,验证船舶不仅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同时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快速性和经济性指标优于规格书要求,完全符合预期,三台大柴油机运行最大航速达到16.54节,高于设计目标值16.00节。机动性出色,操纵安全性和耐波性得到初步考验,在14.5节的高航速下能在112秒内实现紧急停船,停船距离约为3.6倍船长;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船水下辐射噪声水平在14.5节及以下航速满足DNV SILENT-A+S要求,10节及以下航速满足DNVSILENT-F要求,其水下辐射噪声水平为当前国际国内全回转吊舱推进科考船型最高水平;减振降噪措施起到明显效果,科考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舒适度全面提升,在巡航航速14.5节工况及DP工况下,取得CCS COMFORT(N2/V2)证书,90%居住房间甚至满足CCS1级舒适度要求。


从“远望1”号到“远望7”号,从“海巡21”到“海巡160”,从“海监83”到万吨海警,从“雪龙”号到“雪龙2”号,从“东方红3”号到“中山大学”号,江南造船在公务科考船领域不断刷新着高质量交付记录,江南造船在多型复杂船舶建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公务科考船关键技术方案、专用硬件设施、数字化造船、团队建设等方面始终集中投入,注重经验传承,坚持以“打造公务科考船系列旗舰”为定位,已形成强大的公务科考船建造核心竞争力,确保交付令船东满意的世界一流产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