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未来船舶配套之谷 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初露真容

   2016-06-24 船海装备网4410
核心提示:  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占地150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以下简称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正渐渐露

  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占地150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以下简称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正渐渐露出真容,一组中西合璧、雕梁画栋的恢弘建筑向人们昭示着,在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领域最具科研优势的高校已经成为岛城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我们这个园区集船舶海工高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于一体,将围绕船舶海工配套、透明海洋、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新能源利用等领域引进高端创新团队、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企业总部入驻,形成以海洋科技和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产业集聚效应。”站在即将竣工的科技园孵化器办公大楼前,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的常务副总经理张爱国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这里将是未来的“中国船舶配套之谷”。
  “红瓦顶”下的青岛布局
  从2014年10月开工,哈工程青岛科技园进展神速,预计今年8月上旬就将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新建的科研建筑群与哈工程本部校区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只是将青灰色的瓦顶全部换成了岛城特有的“红瓦”。当年,梁思成先生为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设计教学楼时,每个学院的飞檐上都有一串院系特色鲜明的雕塑,哈工程青岛科技园也沿用了这种风格,凌空的飞檐上一名骑兵带着一列舰船,气宇轩昂。
  据哈工程青岛科技园副总经理王臣业介绍,园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7.6亿元,目前1.1万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已经建成投入使用,3.6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办公楼正在进行内部配套装修。整个园区建设“一院一园一中心”,即哈工程青岛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三大板块,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格局。
  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是边建设边运营,通过招商引资,已引进高技术船舶、船用机电设备、水声信息技术等10个重点产业方向的40个项目,高性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舱室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已经入驻。在人才方面,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教授、刘永才教授,3名“千人计划”专家罗勇教授、牛青山教授、刘大可教授已进驻园区,其中罗勇教授已在园区注册青岛英讷帕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海洋工程技术、深水锚泊系统、立管系统及工程、深水平台等领域的设计、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大约20个科研团队将进驻园区,其中包括二百余名专家教授,五六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同时,科技园还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围绕新技术、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既有机械加工中心,也有作为技术转移机构的军民融合海洋船舶分中心,还有集纳了法律咨询、会计咨询、专利服务等机构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而推动园区快速形成高技术集聚和产业集聚。
  高速无人概念艇等成果受热捧
  虽然园区建设尚在进行当中,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现有的几项科技成果已经“霸气外露”。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中试车间,记者见到了他们最新研发的“高速无人概念艇”,这种形状像宇宙飞船的滑行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加装不同模块,满足军、警、民各类客户需求。这是高性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的产品,刚一推出就受到了各类客户的热捧。
  从中试车间的展台上,记者拿起一块看上去十分厚重的板材,却被“闪”了一下,因为它实在太轻了,“这种铝合金蜂窝板主要用于舱室的上层建筑,比传统板材轻了大约2/3,而且具有耐腐、阻燃、减振的效果。”据介绍,用这种板材制作的一整套卫生间样板间最重的也只有300千克。
  样板间外,两个一人高像氧气瓶式的装置,是海水淡化设施,每天可转化出80吨直饮淡水;另外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则可以将舰船上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中水标准再排入海中。
  “我们几个研究中心的很多成果已经落地转化。”据王臣业介绍,舱室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现有1.5亿元的订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心去年接了2000多万元的订单,海洋新材料研究中心去年产值4000多万元。
  未来,哈工程青岛科技园还将围绕军民融合和海洋产业发展,陆续引进海洋立体布防技术、深海空间站等科研方向和重点项目,快速形成园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高技术船舶海上试验平台
  “青岛将是哈工程涉船、涉海专业的一个‘出海口’。”据张爱国介绍,之前哈工程在校内的相关试验只能在陆地上挖的水池里进行,受条件所限,相关船舶、配套装置都要等比例缩小,而来到青岛之后,就可以开展真正的海上试验了。
  王臣业则具体为记者描述了关于“海试”的科技链条:哈工程青岛研究院作为整个园区的技术源头和创新平台,引进科研团队组建各种研究中心,依托这种技术优势在园区内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海上试验公共研发平台”,打造一艘可以在近海开展装备科研工作的海上试验船。公共研发平台将面向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业开放;与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合作,共建水声工程检测监测联合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联合实验室等两个实验室;在黄岛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园区建设海洋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黄岛区海洋新材料产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水声技术”和“水中无人航行器”两个海上试验场,用以支持开展水声科学基础研究、支持开展水声技术前沿探索、支持开展海上无人系统核心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产业装备与主战装备以及海上无人战略高技术装备的海上研究与试验验证。
  而除了自身的科研力量,哈工程青岛科技园还打算在未来3-5年吸纳一二百家民营科技企业总部、研发机构来青,形成船舶动力、导航等几个重点方向的船舶配套企业的集聚。无论是哈工程青岛研究院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还是千方百计吸引企业入驻,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确定将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国际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的船舶配套集中区。
  为舰船装备提供技术保障
  在哈工程青岛科技园内,除了研发平台和孵化企业,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板块。
  据王臣业介绍,青岛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经常会接到舰船养护、维修任务,“一条较大的舰船回港,通常就会有几百家零件配套单位接到保障任务单,一两千人参与其中。而这些保障单位之前都分布在全国各地,来一趟很不方便。”为了加强管理,也为了工作更加便捷,哈尔滨工程大学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打造了靠前保障服务平台、军民供需对接平台、保障人才培育平台、高新技术支持平台、成果转化推动平台和军民融合示范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从今往后,我们就不仅仅是一家舰船保障单位,而是所有参与舰船保障单位背后的强力支撑。”
  目前,已经成立的保障中心首先提供靠前保障服务,为约200家保障单位的技术人员提供吃住行服务,并安排班车每天免费接送他们从驻地往返海港。当所有的保障单位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完成技术支持成为现实,假如某个单位的设备出现故障,无需再千里迢迢送回总部维修。而且,新的技术研发出来之后,可以在保障中心直接对舰船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我们保障中心的工作流程探索成功后,就可以建章立制,为其他类似保障工作发挥示范效应。”对此,王臣业颇为自豪。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