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迅猛 问题凸显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更是通过快速发展,奠定了我国造船大国的地位。郭大成总结认为,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的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主要指标保持领先,这是世界造船大国的显著标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大幅提升,具备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以及浅海油气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产业集中更加明显,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超过总量的90%;船舶配套产业基本能满足80%散货船、70%油船和中小型集装箱船的配套设备装船需求。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如同其他装备制造业,我国船舶工业也面临大而不强的困扰,加上船舶市场正面临经济下调和航运市场下滑的双重考验,因此我国船舶工业亟须分析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而重塑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郭大成认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首先,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消化、整合、转移和淘汰化解部分造船产能,但化解产能的任务还很艰巨,而这部分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等低附加值船型上。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船舶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和人员等关键指标长期落后于韩国和日本,在概念设计、整体设计、生产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产品研发处于跟随阶段,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技术储备不足,市场占有率偏低。
最后,配套设备装船率仍然偏低。目前,我国船舶总装建造能力与配套设备制造能力严重失衡。我国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为40%~50%,仅仅基本实现船用动力装置国产化,初步实现甲板机械国产化,远未实现舱室设备国产化,通信导航自动化系统国产化更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