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渔船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基于声呐探测扫描技术开发出来的渔探设备已经面世,适合渔船使用的电力推进技术得到实船应用,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发动机的推广有了良好开端,渔船铝合金上层建筑也即将制定行业标准。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要推动者并非渔船领域的企业和机构。这说明渔船科技创新的“开放”趋势正不断增强,这将对渔船装备水平提升发挥极其正面的作用。
影响渔船装备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船型、机电设备选型、推进装置效率、推进方式、渔具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材料选择与工艺等。一艘先进渔船的开发和建造,本身就是一项涉及众多行业的技术集成工程,需要用到相关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拖网渔船“Annelies Ilena”号就汇集了众多工业新技术,仅冷冻舱舱容就达8000立方米,日加工能力为350吨。渔船装备的特性客观上要求加快开放式创新的步伐。只有在渔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充分借助“外脑”,才能为渔船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渔船行业科技力量不足,也迫切需要更多地引入外部创新能力。目前,国内专业从事渔船装备科技工作的企业和院所数量不多,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更是屈指可数。依赖传统封闭的创新模式或导致对外部创新资源利用不足,从而严重制约渔船装备的现代化。只有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促进更快的成长,尽快改变渔船科技发展滞后的局面。
要激发开放式创新的活力,更新观念是前提。在“双创时代”,渔船科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行业“圈子”,而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吸引有合作潜力和发展意愿的外部创新主体参与到渔船科技工作中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圈子”内的企业或机构不一定必须占据具体项目的主导地位,而应着眼实现多方共赢。同时,通过更多合作与联盟的创新,突破研发与应用瓶颈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方面,玻璃钢渔船产业联盟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只有不断探索和完善各种机制,才能促进渔船产业内外及上下游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