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电机与发电机

“蛟龙号”年底再探深渊 新母船建设提上日程

   2016-09-14 船海装备网3560
核心提示: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中国深潜技术积累不断丰富,4500米载人潜水器也在顺利推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成功,中国深潜技术积累不断丰富,4500米载人潜水器也在顺利推进,未来愈来愈多载人潜水器将参与到中国的深潜工作当中。事实上,就在2016年,万米级全海载人潜水器的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就将正式启动,掀开中国潜水器发展史新的一页。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一探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究竟。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邬长斌告诉记者,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海洋强国,中国科学家对深海科学研究兴趣日益增强,未来深潜工作主要开展深海资源与环境调查、深海基础科学研究工作。
  记者查阅了科技部年初发布的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发现,中国2016年将启动万米级全海载人潜水器的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对该潜水器的考核指标显示,其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载员不少于2人,海底作业时间4-6小时。载人舱、浮力材料、水声通信等核心部件将实现国产化,重量小于35吨,将具备巡航、定点、精细测量、取样、布放回收、摄像等作业能力。
  蛟龙号年底再探深渊
  在开发新型潜水器的同时,蛟龙等已经投入使用的潜水器也在不断创造新成绩。就在2016年7月13日,“向阳红09”考察船刚刚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科考队员回到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的深海中心码头,完成了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历时93天,航行1万多海里。本航次是蛟龙号自2012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以后,首次重返海沟区密集地开展6000米深的下潜作业,其中9次超过6000米深度,最深达6796米。
  邬长斌说,蛟龙号连续大深度下潜,技术状态良好,平均故障率为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以来最低,这证明了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设备性能可靠。据其介绍,蛟龙号还在本航次首次在深渊区域完成设备的原位布放与精确回收作业,显示了蛟龙号大深度海域高精度定点搜寻作业能力。
  邬长斌告诉记者,依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深度作业优势,此次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潜作业,成功获得了深渊探测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开创了中国深渊载人深潜科学研究的先河,引领了中国深渊探测技术的发展。
  据邬长斌介绍,2016年底明年初,“蛟龙号”将执行中国大洋38航次任务,将在印度洋、中国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开展深海基础科学和深渊科学考察。
  蛟龙号新母船将开建
  现有的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于1978年12月服役,是一条超龄服役的老船,已渐渐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新母船建设已提上日程。“目前,蛟龙号新母船第一批建造经费已拨付到位,船厂招标和第一批调查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展开。”邬长斌告诉记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于2012年10月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立项建造,2015年6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覆。
  邬长斌说,新建母船主要围绕载人深潜进行设计的,建成后将会整体提高载人深潜航次的综合效益。同时,该船还拥有专门的蛟龙号维护保养机库,配备潜水器充油、充水、充气、充电和拆检等成套维护保养设备,可以在室内完成例行维护维修工作,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特稿:“女汉子”六千米水下觅宝
  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初见赵晟娅,记者就感受到了她的开朗和阳光。在大洋37航次任务执行过程中,作为“潜航双骄”,赵晟娅和张奕两位女潜航员随同“蛟龙号”分别完成了4次下潜,水下作业时长40余个小时,最大下潜深度6700米。
  赵晟娅告诉记者,每次下潜一共有三人:主驾驶、副驾驶和科学家,提前一天制定下潜作业计划,研究海下地形图,设定任务、路线、水深、作业工具、样品需求等。由于本次下潜的深度多在6000米以上,“蛟龙号”在上浮和下潜的路上就得需要6个小时。“我们真正在海底干活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特别珍贵!”赵晟娅说,他们的下潜计划都精细到每一分钟。
  “一专多能一人多岗”
  “深海的海底世界有些荒凉,但对科学家却是宝藏!”赵晟娅也告诉记者,采样篮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看见什么就抓什么,要根据潜次任务来进行采样。
  让赵晟娅印象深刻的是定点布放和回收作业,潜航员在深海寻找之前下潜布放的科学仪器。“蛟龙号”在茫茫深海中就像一颗米粒,寻找布放的仪器就真成了“大海捞针”。赵晟娅告诉记者,深海技术与地球化学专家丁抗教授给出了利用海底等深线以及布放标志物的思路,这让潜航员20多分钟就成功完成了回收任务。据悉,这也是“蛟龙号”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体现了定点精细作业的巨大优势。
  除了熟练驾驶和操控潜水器,潜航员学员还要掌握相关维修技术和保障技能,“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潜航员在潜水器技术保障领域各有分工,有的侧重声学,有的侧重机械,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的赵晟娅就侧重声学和控制系统。
  赵晟娅笑称自己是“女汉子”,爬脚手架这样的活儿不在话下。赵晟娅说,女潜航员对事物观察仔细,资料整理详实,设备维护细心,虽然体力方面没法和男潜航员比,但细心是女潜航员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海底遇到一些设备故障,需要潜航员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排查原因。
  尽量少喝水只为少如厕
  由于深潜器舱内狭小,仅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赵晟娅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一直贴着舱壁原地不动地蜷腿坐着。海底的温度一般在2℃,舱内温度在10℃以下,舱内外温差大,冷凝水不停从舱壁流到脚上。
  相比海底的湿冷,还有一件麻烦事让女潜航员有点头疼,那就是舱内上厕所。赵晟娅告诉记者,从下潜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少喝水,往返海底以及作业时段的10个小时都尽量少喝水。每次返航时,才会吃一点巧克力、牛肉乾等食物。“海底作业很紧张,一点也感觉不到饿!”赵晟娅爽朗的笑着。
 
标签: 蛟龙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