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造船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各国的造船企业普遍因新船订单锐减而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困难。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最新市场调查统计显示,今年1~7月,全球的新船订单量为725万修正总吨,比去年同期订单量2282万修正总吨减少了2/3;全球造船行业三强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船企今年前7个月新船接单量分别为277万修正总吨、86万修正总吨和99万修正总吨;截至7月底,全球船企累计手持新船订单量跌破1亿修正总吨,为9818万修正总吨,是2005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中国、韩国和日本船企手持新船订单量均下降,分别为3604万修正总吨、2387万修正总吨和2213万修正总吨。对此,韩国造船界深表忧虑。在手持新船订单量上,韩国领先于日本的优势越来越小,到今年年底,日本可能会反超韩国。韩国国内的大中小型船企均在进行高强度的结构调整,如压缩造船生产设备、个别船坞开始停产、减少新船建造量、大批裁减员工。
在此形势下,船舶和海工装备的配套物资设备采买量大幅萎缩,使得韩国的船配企业在韩国国内这块主市场上的订单锐减。韩国的一份市场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韩国主要船配企业的营业额下降了30%左右,而且船企拖欠配套企业货款成为普遍现象,这导致配套企业步履维艰。
自今年年初以来,韩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组织机构相继为船配企业摆脱困境出台支援政策。除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出台了支援扶持政策,韩国还为船配企业提出了经营新思路。
一是研发新技术,拉大与同行间的差距。韩国某船配企业的负责人认为,船配企业在新环境下要拓宽经营思路,适应船舶节能减排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船企的发展方向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满足国际上的节能、减排环保要求;二是促进船企向智能型发展,即向船东、货主及港务部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是船企由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一步。据悉,一些船企已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借助船舶智能化,实现船企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船企要实现上述两大发展目标,都要依靠配套企业开发出相关新技术、生产出相应的新技术配套产品。因此,配套企业的经营思路也要转型,如在传统物资配套设备的生产中引入IT技术,使产品向环保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业界人士认为,韩国船配企业只有在这一领域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上取得突破,才能让自己的产品进一步领先于中国、日本的竞争对手。
二是构筑全球化售后服务网络。韩国产业研究院认为,船配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造船企业和海运公司。除此以外,还有修船企业和物流企业。韩国的中小船配企业要扩大市场份额,除要保证配套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外,售后服务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企业和相关机构要打破以往服务对象“地盘化”或“区域化”的传统,重新树立全球化经营的理念,特别是在目前韩国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船配企业更要勇敢地“走出去”,构筑全球化的销售服务网络。业界人士认为,全球凡是有造船、海运、修船、船配物流业存在的地区,韩国的船配服务就要深入到那里。韩国船级社(KR)的负责人表示,KR在全球分布有50家服务网点,这些网点都可以在韩国的船配销售服务网络中得到灵活运用。目前,KR正在研究有效利用这些网点的方案,做到船级服务与船配销售及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是积极开辟国外市场。韩国某船配企业的董事长认为,目前,韩国船配企业的传统市场多局限在中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今后,这些企业要走得更远些,如开发印度、伊朗以及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的市场,进而深入土耳其、希腊,逐步打开欧洲市场,并进军俄罗斯和东欧市场。事实上,韩国船配企业自去年年初开始已进入印度、中东和伊朗等地市场,并小有收获。
四是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提供资金扶持。由于韩国船企资金普遍紧张,他们在采买配套企业产品时出现的杀价、拖欠货款等现象日益严重。对此,韩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机构近期加大了对市场的整治力度。相关机构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加快了不公平交易事案的处理速度。此举增强了市场上公平交易机构权力的威慑力,维护了市场在不景气环境下的公平交易秩序,保护了众多中小船配企业的合法利益。在一些中小船配企业较集中的地区,如釜山市,相关机构还对信用担保基金追加了拨款,新追加3000亿韩元(近3亿美元)支援中小船配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及开辟国外市场。与此同时,釜山市计划在釜山港北港投资建设海工装备配套物资设备售后服务中心,希望通过此举让釜山市的中小船配企业能够挺过这段最困难时期,为今后的发展保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