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招他来做翻译
他却对船用电缆研发着了迷
在瓜洲镇的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科办公室里,技术科长李永江的桌子上摆放了厚厚一叠发明专利,足有几十本。平时,李永江就是呆在这间办公室,一头埋进书堆,一边翻译研究国际最新行业标准,一边对照公司产品查找技术提升空间。
“最早把小李招进来是做翻译工作,没想到他竟然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说起李永江,公司副总张海儒竖起了大拇指。
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李永江应聘进入江苏远洋东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船用电缆的国际标准很多都是国外制定的,翻译工作很重要,当时我们急需翻译人才。”张海儒说。
“从一开始单纯翻译技术标准,到后来就入了迷。”李永江说,刚进公司时对船用电缆一窍不通,但经过在车间十几道工序半年的实习,他对船用电缆已有了初步认识,等真正接触到国外的技术标准和文献后,他更是入了迷。
“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单位,下班后挑灯夜战,几乎每天晚上加班到12点。”李永江说,他老家在河北,当时只身一人在扬州,除了吃喝睡之外,全部身心都投在工作上。
翻译工作一年不到时间,李永江做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他向部门负责人提交申请,要求转入技术岗位工作,“当时很诧异,心想小伙子这么上进,试试看吧。”张海儒说。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2007年底,李永江被公司送到上海电缆研究所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培训学习,2012年,李永江又到江苏科技大学进修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工程硕士,短短几年时间他拥有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石化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领域的高工职称,从一名“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船用电缆领域的创新领军人才。
2
从第一个发明说起
他改良了国内电缆填充材料
在李永江的履历中,先后荣获了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市“十大创新人物”、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入选了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等。2013年,站在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的领奖台上,李永江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出生于1982年的他是10人中年龄最小的。
“我成长的道路上,要从我的第一个发明专利说起。”李永江说, “技术研发要"耐得住寂寞",还有企业宽松又紧张的科研环境,而"来自于一线,来自于客户需求"为我们指明了研发方向。”
2009年,李永江的第一个发明——电缆填充材料技术创新正在酝酿。“传统电缆的填充物多以玻璃纤维或非阻燃材料为主,但是这些材料存在引发工人皮肤瘙痒以及安全隐患,经过10余次的试验,终于研发出既阻燃又环保的复合工艺。”李永江回忆说,当时,这一技术的研发是国内行业中最早的发明之一,如今国内同行大多采用这一技术。
“我的很多发明都是紧跟着客户需求走,让发明专利真正能够用到市场去。”李永江举例说,公司为日本JIS船用电缆生产一批产品,国内一般涂抹红色防锈漆,但因红色与锈迹颜色相似,不利于被发现,日本订单均要求改为白色,同时对电缆外部塑料与钢丝粘黏隐患要求“苛刻”。“为此,我们特邀日本专家前来对工艺参数控制、标准研究以及设备工艺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指导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3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80后“技术男”参与国标制定
短短8年时间,李永江共申请专利250余件,已获授权专利186件,其中发明专利达65件,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获第八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如今,李永江已是公司技术科的带头人,率领15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长期致力于特种电缆的研发,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国内的电缆产品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一大截。”李永江发现,想要提升传统行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技术创新。自2008年起,李永江开始频繁参加国际海事展览,与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德国等船用电缆研发“高地”公司对接,从中找到了技术研发的突破口。
李永江说,技术研发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团队长期的积累。2009年起,他带领公司科研团队开展了纵向水密封电缆的技术研发,这项技术将水下电缆的耐水压从3兆帕上升为7兆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满足了深水作业船舶的需求。该项专利于2012年获得了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最近研发的海洋工程用电缆,具有耐海水腐蚀、耐泥浆、耐油等特点,科研技术赋予了产品强劲的竞争力和独有性。”李永江告诉记者,这一技术打破了欧洲市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满足了深水海工装备的需求。
“国际上关于船用电缆的标准很多,中国却没有多少话语权,真正参与标准的制定,才能掌握话语权。”李永江说,除了发明专利,他还利用相关专利参与编制了《GB/T17557-2010船舶、近海装置用电力、控制、仪表、通信及数据电缆的绝缘材料》等多项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