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新能船业首创内河新能源智能商品船舶——67.6米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6006”,历时2天顺利完成试航。
该船为济宁能源集团携手武汉理工大学研发设计的首创船型,船长67.6米,宽12.66米,型深4米,载重近2000吨,可装载62个标准集装箱,适应内河A、B级航区。通过技术成果集成,将显著增加装载量,大幅降低单位载重阻力,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含新量”“含绿量”实现“双提升”,助力济宁现代港航物流战略强力突破。
坚持高标严控,保障如期交付
本次试航路线,从白马河出发,经由京杭运河航道滕州河口,最终抵达留庄锚地,进行全面的实验集中。作为对67.6纯电动力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全面验证的关键环节,此次试航测试涵盖了航速测定、操舵试验、抛锚试验、集中控制与监视设备试验、推进转速(负荷)/电气设备试验、抛锚试验、回转试验等多项关键试验项目。
在试航阶段,试航团队成员高度关注航行路线,依据实际航道与水域状况,科学合理地调整试航项目,从而确保了试航任务的圆满完成。经过连续两天的全面严格测试与优化调整,67.6纯电动动力船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充分彰显了船舶操纵的卓越性能,成功实现了各项试航任务的目标。
近年来,新能船业秉承“绿色智能化造船,造绿色智能船舶”的理念,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新标准、新模式推动船舶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制造,致力打造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标杆工程。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导下,济宁能源集团积极响应政策导向,立足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理念,加快新能源船舶的研发和应用。力图打造适应多种应用场景需求的内河标准化船舶系列新产品。
锚定绿色发展,推动“电化运河”发展
“6006”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为双机、双桨、双舵,垂直艏柱,双艉船型,纯电动力的钢质多用途船,使用集装箱式移动电源驱动电机推动船舶航行。货舱区域为双底双舷,艏艉为单底单舷,适用于装载集装箱和散货。
该船主电源采用集装箱式移动电池(简称“箱式电源”),电芯采用磷酸铁锂电芯。电源系统由2个箱式电源组成,每个箱式电源总容量1959.82kwh,箱式电源除了给推进电机供电外,还向全船日用负荷供电,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监控锂电池组的运行和使用状态,确保锂电池组和系统的安全使用。同时,该船还配备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优化能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较于传统动力船舶,在低碳环保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每年可有效替代大量燃油消耗,从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为实现零排放目标贡献力量。
立足智慧驱动,引领船舶制造行业变革
“在船舶设计与建造方面,我们对标海船建造工艺,采用分段式建造方式,结合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精确控制船舶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建造质量。”新能船业技术部副部长陈朋介绍,“我们打造了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智能化生产线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建造速度和精度。”
新能船业秉承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进程,以加速内河船舶的升级迭代。全系列新能源船舶均配备了自动驾驶系统、智能避碰系统、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等先进设备。这些系统具备实时感知船舶周围环境的能力,能够自主规划航线,有效规避碰撞风险,确保航行安全。同时,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还可对船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船舶的运营效率。
“6006”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采用圆舭、垂直艏柱、双尾鳍的设计,全船宽扁肥大型线型有效增加装载量、降低单位载重阻力,可以船身动力学优势减少能源消耗。
此次试航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济宁现代港航物流战略的强力突破,加快了内河船舶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济宁船舶航运绿色化转型升级的目标,为内河新能源船舶交付投用,开启济宁内河绿色航运“新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领未来内河航运发展的新趋势,助推建立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内河航运绿色智能转型发展,助力打造京杭大运河新能源运输先行区,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造船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步,济宁能源集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精细管理,不断提高产业效率与核心竞争力,致力于研发并打造一系列标准化、系列化的船型,全面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同时,积极推动创新船型在京杭运河的示范应用,力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进而构建完善的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并推动内河航运领域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