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日本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巨头MODEC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设立区域中心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东南亚深水油气开发的加速,更折射出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FPSO行业的竞争格局重塑与地缘经济博弈。
作为其扩大区域影响力的一部分,吉隆坡中心将率先为主要国际市场提供工程、采购、施工和安装(EPCI)项目管理。
该中心还将支持印度、中国、越南、巴西、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运营,同时领导前端工程设计(FEED)、Pre-FEED、研发、数字和分析解决方案以及项目提案开发方面的计划。
该中心将负责监督详细的工程活动,协调船厂建造和模块集成,并管理海上安装和调试。此外,该中心还将在Modec的FEED、Pre-FEED、研发和数字化转型全球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年3月,Modec获得了一份买卖协议以及一份为期20年的运营和维护合同,将为巴西近海的Gato do Mato油田建造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该油田由壳牌巴西石油有限公司运营。这将是其吉隆坡执行中心执行的首个项目。
MODEC市场扩张:从南美到东南亚
苏里南58号区块的竞标布局
2024年,MODEC与荷兰SBM Offshore在苏里南58号区块FPSO订单中展开竞争,该项目由道达尔能源主导,预计2028年投产,服务周期25年。苏里南作为南美新兴油气热点,与东南亚市场在地缘战略上形成互补:苏里南的深水油田开发经验可移植至印尼纳土纳海等类似海域。MODEC通过中远海运完成FPSO模块运输(如Almirante Barroso MV32项目),验证了跨区域物流能力,为东南亚项目降低运输成本。
东南亚本地化战略
MODEC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设立区域中心,旨在整合东南亚供应链。借鉴与天津博迈科的合作模式(化学撬、电气间模块化设计),将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与本地化服务结合。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要求外资企业技术转移,MODEC或需调整其在巴西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模式,转而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合作,推动本土产业链升级。
与中企的深度绑定
MODEC通过与中国船企(如大船集团、博迈科)合作,形成“设计—建造—运维”全链条能力。中国船厂人工成本仅为韩国的1/3,模块化建造周期缩短30%。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改装的Almirante Barroso MV32项目,实现了全球最大FPSO的快速交付(2022年10月抵达巴西调试),验证了中企在复杂工程中的执行力。
应对地缘风险
俄乌冲突后,东南亚作为替代性能源供应地的战略价值上升。MODEC通过分散供应链(如减少对中国单一依赖)和深化区域合作,降低政治不确定性对项目的影响。
FPSO行业变局:技术竞赛与地缘角力
全球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行业正经历技术革命与地缘博弈的双重冲击。随着深水油气开发需求增长和碳中和压力加剧,技术创新与供应链竞争成为行业格局重构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竞赛:深海与零碳的双重突围
低碳技术革新
全球首艘搭载燃烧后碳捕集(CCS)装置的FPSO——Agogo FPSO,通过捕集燃气轮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27%碳排放,每年可减排23万吨,相当于11万亩森林的固碳量。其采用的联合循环电力系统、海水涡轮发电机等技术,为行业设定了零碳排放标杆。
挪威Equinor的Johan Castberg FLNG更进一步,通过5万传感器和AI预警系统,实现泄漏风险提前7天识别,人力需求减半且运维成本下降35%。
模块化与数字孪生
巴西Búzios FPSO通过预制模块化分离器和压缩机,缩短建造周期30%,甲板利用率提升40%;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生产参数,采收率提高5-8%。
中国“海葵一号”FPSO集成10套数智化系统,支持台风期间远程遥控生产,并通过5G通信实现深水油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深水技术极限突破
中国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适应复杂海况,体型紧凑且储油效率提升,与亚洲最深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协同,推动边际油田开发成本降低近10亿元。
西非Tortue FLNG通过AI优化制冷剂配比,能耗降低12%,碳排放强度下降20%,探索LNG-绿氢混合燃料的可能性。
地缘博弈:供应链与专利争夺
中韩造船业角力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12艘FPSO订单中,中国船厂凭借模块化建造和人工成本优势(仅为韩国1/3)拿下67%份额;韩国三星重工则以智能焊接和数字孪生技术反击,将建造周期压缩至28个月。
中国大连造船的M350型FPSO“Bacalhau”号创下全球最大尺度纪录,适用于巴西、西非等多海域,成本较韩国同类项目低16%。
材料与专利垄断
日本川崎重工垄断液氢储罐材料JIS G3125标准,迫使沙特NEOM项目以35万美元/吨高价采购;中国宝武BFT-7L钢成本低40%,但氢渗透率仍需突破。
韩国三星通过专利KR101987456B1捆绑技术许可,导致澳大利亚Prelude FLNG项目多支付12亿美元。
制裁与供应链风险
美国制裁导致印尼FPSO项目成本超支7.2亿美元。欧洲能源危机加速模块化技术应用,德国Uniper威廉港FSRU项目通过中欧协作,10个月内完成船体改装与核心模块集成,但跨国协同仍面临设计通用性挑战。
成本与政策挑战
成本压力与绿色转型
2023年全球FPSO订单量创五年新高,但平均建造成本同比上涨27%,主因钢材涨价19%及供应链压力。巴西国油发行50亿美元绿色债券,其中15亿美元专项用于低碳技术,如P-82平台的绿电替代率达33%。
欧盟《绿色协议》要求2030年北海FPSO退役材料回收率达95%,壳牌Brent项目投入3.2亿美元开发生物涂层技术,但环保争议持续发酵。
芯片依赖与韧性重构
FLNG混合制冷剂压缩机的控制芯片长期依赖台积电16纳米制程,2023年短缺导致Yinson项目延期9个月,最终采用中国28纳米替代方案,能效损失10%。三星重工与英伟达联合开发专用AI芯片,但实际效能待验证。
马来西亚的“能源枢纽”战略:
区域优势与产业协同
马来西亚的“能源枢纽”战略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区域资源整合与跨国合作,打造东南亚绿色能源生产、分配与技术输出中心。这一战略不仅是其能源转型的支柱,更是国家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与地理枢纽定位
自然资源禀赋
太阳能与水能互补:沙捞越州年日照超2600小时,搭配东南亚最大水电站巴贡水电站(240万千瓦),形成“光伏+水电”互补系统,电力稳定性提升40%,满足半导体等高耗能产业需求。
绿氢生产潜力:沙捞越州利用低成本水电资源(0.04美元/千瓦时)发展绿氢,计划2027年建成两座大型绿氢工厂,产品出口至日韩等市场。
产业协同:全链条生态与技术溢出
新能源产业链整合
光伏与储能:中国企业如华为、晶澳科技在马来西亚建设漂浮光伏、储能电站,推动“水光储”一体化模式。例如,中国能建在沙捞越承建的60兆瓦/82兆瓦时储能电站,助力淘汰150兆瓦燃煤机组,年减碳10万吨。
国际合作:技术与资本的双向流动
中马“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能建、中广核等企业在马累计投资超50亿美元,覆盖光伏、储能、氢能等领域。例如,沙捞越2GW新能源项目(250亿人民币)标志中国从基建输出转向“技术+标准”生态输出。马来西亚员工赴华接受光伏运维培训,中车株洲所向马转移氢能智轨技术,提升本土技术能力。
多边协同与区域竞争
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推动RCEP框架下的电力互联互通,例如中老泰铁路延伸计划,促进跨境绿电交易。另一方面又通过分散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单一依赖和吸引日韩企业,平衡区域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