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航海学会在武汉组织专家对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单位完成的 “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研发与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评审,与会的中国航海学会、中船重工第701、719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组成专家组经过认真评审,认为课题组提交的项目研究报告紧贴市场需求,在广泛了解和掌握三峡库区的航道、港口、桥梁、船闸、船舶等航运现状和特点基础上,对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进行了优化研究。此研发成果对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提高船舶安全性能、降低单位运输成本、保护库区环境,进一步推进长江及三峡库区航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库区航运市场是一个持续发展和日益规范的市场,其货运量、周转量及港口吞吐量近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平均增长率。2011年,三峡船闸的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提前20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随着长江航运快速发展,有必要研发适应三峡船闸尺度的新船型,进一步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
2011年,长江船舶设计院联合重庆市港航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开展了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研究。2012年底研发的成果以“长江水系货-37船型方案”由交通运输部颁布《长江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及有关规定》(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69号)公布,其船长130米,船宽16.2米,取代了110米长、19.2米宽的原5000t级船舶尺度方案。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就是为充分利用三峡船闸闸室容积、提高单闸最大通过能力的节能减排船型,按照现行过闸标准,四艘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成组通过三峡船闸,单闸次通过货物量提升35%以上。
项目组完成了一型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研发工作,其创新点一是提出了以三峡船闸适应性和单船技术经济性为目标函数的船型主尺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了三峡库区过闸船型船舶主尺度优化模型,创新了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技术方案。二是针对三峡库区航道复杂、对船舶操纵性要求高的特点,采取设置首侧推、襟翼舵和加大两轴间距等综合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大L/B船型操纵性较差的难题。三是通过对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的船体线型、推进性能和结构等进行优化,达到了“绿色船舶-Ⅱ”的能效设计指数限值要求。
据统计,截止目前,已建造78艘、在建13艘、拟建35艘。营运实绩表明,大L/B三峡库区过闸船型适港、适航、适闸,对提升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